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又字聃。東周,守藏室之史也。

春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曲仁里在河南鹿邑縣東五公里

漢代曾在此建祠立碑

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始祖,視老子祠為家廟

生於公元前604年,也有說生於殷武丁元年,公元前1324年丁巳歲。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五〇一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孔子年五十一,適周問禮於老子。而後曰:五十知天命。或與老子有關。

相傳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被關令尹喜求留,在當時總結思想著述,留下五千言著作,現稱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傳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經

西漢景帝文景時期是實施老子學問的,他自己實踐的心得,認為老子非常了不起,所以才把老子改為道德經,在此之前它不叫道德經叫老子,從此它對中國人影響太大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他把道德經尊稱為真經。

而在東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天界中最高者,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故號稱三清道祖。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分別追尊老子為:

在天寶二年(743年),追尊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

在天寶八載(749年),追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

在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經》亦稱《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像寶塔之巔的明珠,璀璨奪目,照耀着我國的古老文明,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其博大精深玄妙無極,蘊含了養生之學、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方略、乃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等無盡的智慧寶藏。

它不僅包含着宏奧的哲理,而且蘊藏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以罕見的深度、廣度和精度而著稱於世,不僅驅使着古代萬千的學問家為之作注,探其玄秘,釋其奧義,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老子著經時並未明言上經為道經,下經為德經,而是至唐玄宗時,取上下篇首二字為義,才有道經與德經之別。

儒、釋、道三教思想在中國發展已逾千年,也成為中國思想發展史中不可忽視的要素。然三教思想的發展,是經過相互排斥、轉化、吸收、鼎立乃至於融合的歷程。而三教思想交互影響,可略分為:魏晉開端,隋唐發展,至宋明而大盛三個發展階段,可稱之為三教融合三教合流

老子最早的注解者是王弼,是魏晉時代的人,只有二十三歲西元226249

從老子書的內容來看當寫於,戰國初期,下距漢初兩百多年。

魏晉以來,老子的傳本眾多,比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

論語有歷史人物、有事件的描述,道德經沒有,它完全是抽象的東西。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現了寫在絹布上面的道德經,叫做帛書,有甲、乙兩種版本。

甲本用篆書抄寫,漢代初期,由篆體字過渡到隸體字階段,時代比乙本早,可能保存了更為原始的古句,不避諱,乃秦代抄寫之文本。

乙本用隸書抄寫,避劉邦諱,乃漢初抄寫之文本。

1993年湖北的荊門郭店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版本,叫做竹簡本,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墳墓, 但是竹簡上所記錄的經文太少,只有老子全書的三分之一,所以它不足以用來鑑定老子很多重要的地方,但是帛書就很重要了,第一章大家對照一下就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老子時代背景

西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立周朝,東周王朝時期,武王弟周公旦制禮作樂,想以禮樂制度來區分階級,以達到維持天子統治秩序的目的,周公所創立的禮樂,詳盡規定集中在禮儀、周禮、禮記三部經典之中,裡面所記載的全是繁文縟節。

周公制禮樂,開創了中國以禮治國的政治傳統,『禮』是一套禮儀,涉及祭祀、朝禮、軍禮、婚禮喪禮、賓客、外交、服裝、音樂、飲食、建築等各方面,『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等等。

禮樂的核心就是尊卑貴賤,親疏遠近有別,尊卑貴賤是從上到下,上下有別親疏遠近,則是從直系血緣中心,向外算出去,近則親遠則疏,『禮』是一套從上到下,從中心向外嚴格細緻的階級政治制度。

 當時各諸侯國勢力興起,周王室進入衰落期,但周公開創的禮樂政治乃是當時主流政治文化,所謂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並非指中原士大夫和諸侯門不要禮樂政治文化,而是指他們爭著要享受原來僅屬於周天子級別的禮樂。

 對周王室來說這是諸侯大夫們,僭越了身份和階級的禮崩樂壞,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反而是禮樂政治文化的更加普及。

 二千年以來孔子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聖人,他與老子都見證了周王室的衰敗,但他將衰敗的原因歸結為禮崩樂壞,並以恢復周公的禮樂制度為己任,遊說各國廣收門徒,推廣禮制期望以此來鞏固君臣、官民、父子、男女尊卑有別的階級秩序。

孔子出生貧寒,為官不順,開辦私學,靠招收學生收學費養活自己,所以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在教育上打破了原來只有王公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傳統,孔子所教的專業就是周朝傳統禮樂政治文化,追求以禮樂為手段來鞏固君臣、官民、父子、男女尊卑有別的階級秩序。

孔子能招收到三千的第子,是因為弟子們學到了禮樂知識可以幫助諸侯大夫們組織禮樂儀式借此謀生。

孔子曾經向老子問禮並對他讚賞有加,但是這兩位聖人對禮樂的看法卻全然不同,老子認為周朝整個傳統政治制度文化有根本的缺陷,對禮樂嗤之以鼻,他認為禮樂制度違反的天道自然法則,非但沒能使天子統治穩固,反而是導致皇室衰微的罪魁禍首,春秋時期長期持續的天下大亂,病根就在周朝政治文化之中,以禮治國的王朝,建立在強化階級差別性上,茅盾就會衝突不斷,內部關係持續緊張,最後終將衰敗

老子在整個道德經中,有很多地方是對當時的禮樂政治嚴厲的批判,例如:『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或許是老子對『禮』之深,所以也恨之切。

個人對於政治不感興趣,在解釋道德經的過程中,只是對於個人的修養,以及如何修道,至於其他的並沒有太多的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