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這一個概念,是老子第一個在中國哲學史上提出來的,這是整個中國道家哲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在春秋戰國以前的年代,天地創世的思想深植人心,人們往往把『天』尊奉為最高的神,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天的安排和作為,所以在老子、孔子、春秋戰國時代以前,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裡面,道不是最高的 精神指標,而是『天命』思想,一切都是天所創造出來的,所以皇帝稱為天子。

老子在這裡第一次提出了道,而且把道的地位、層次,比三代時的天帝、天命的範疇還要高,老子認為天帝和它比較起來,鬼神和它比較起來,它們都沒有這個道根本,所以老子用這個道來取代三代文明當中所講的那個天帝、天命,那個『神』。

老子思想裡面天命、天帝的觀念非常淡漠,老子認為道的作用和它的性質,以及他的地位,都是高於這個天帝的,因此老子用道來取代天帝、天命,這種三代早期的宗教性文化,所以道德經重要的意義之一,就在於老子用道來取代 ,三代文明當中這種造神之說。

在老子以前這個道的概念,不具有這樣形而上的性質,老子認為它是一個實存的宇宙本體,宇宙萬事萬物總的根源,這是老子哲學的一個最基礎的一個基石,老子哲學、道家哲學它一個最高的概念就是這個道,這個道就是宇宙萬物的運行的規律。

這一章比較難以理解,這是老子的哲學觀點,很重要的一個特徵,老子認為這個道是不能用我們世俗、平常的,或者是我們常識當中的語言、文字來了解這個道,它 是一個超越的、非常的,因為老子所講的道具有形而上的特質,它的概念超越了我們的思想領域, 超越了我們的感官,因為這個道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這就和儒家所講的道就有很大的差別,儒家講的道,無非是說這個天道、地道、人道或者仁義之道、孔孟之道、忠恕之道等等,都是比較具體的,老子講的道就很抽象,因為道本身就是空、無。

所謂的抽象,所謂的空、無,也就是說你不能說它是什麼,它可能就不是什麼,如果你說它是空,那麼它可能就是有,你說它是有,它也有可能就是真空,所以老子所講的道是總括一切的,它既是東又是西,既是無又是有,它是無名、無相的,無所指陳的。

 

『道』到底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八十一章中,第一句開宗明義的就說: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老子的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多字,所要敘述的教義就在這一章,此章已經說明了道的體、用,還有如何入道的功夫。

『道』就是佛陀所說的般若、空性,自性,哲學家所說的『本體』,基督教所說的『上帝』,道家稱為道,儒家稱為無極,也可以稱為法界,總名不一,所指的就是這個宇宙實相本體。

二千五百年前的聖人,並沒有東、西方的差別,因為宇宙間的真理只有一個,佛、道兩家雖然在言論方面會有一些不同,但是 兩家的經論具有互補的作用,他們所指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所以研究學問不應該有門戶之見。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氣場,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形無象、至虛至靈、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創造宇宙萬物的原始根本, 所以老子說道是萬物之母。

『道』的形體盡虛空、遍法界,無法用言論來描述他真正所涵蓋的範圍,但可以確認他的形體展現在虛空無窮無盡,亦不被任何具體事物所侷限,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然而,這精微奧妙的道體,『無方圓,無形象』 他的形體無所侷限,大至無所不包,細入無所不微的境界。

『道』無可指問,超乎感覺官能,是為一渾然之體,而其內涵則是『空、無』,但是這個無並不是單純地空無一物,乃是能由無生有之宇宙本體。

這個宇宙本體無名無相清淨本然,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它就存在於浩瀚的宇宙之中,是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總源頭,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又是 支配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法則,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和創造力,當天地生成以後,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自身的作用,貫穿於萬物的生成、生長以及消亡,因此人類 很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我們所謂的語言、文字,它本來就是個工具,只是通往常道的橋梁而已,雖然你可以說出來,但是你說出來的這些語言、文字,包括經典都不是真正存在的 『道』,語言、文字、經典,這些都只是指月的工具,不是月亮的本體,不要執著在那個指月的手指上面,你要直接去看到那個月亮的本體、真理、實相。

這個實相它本來就是沒有名稱,所以可以說出來的這些語言、文字,包括經典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道』,所以要超越語言、文字相,去看到那個實體,因為道是沒有辦法描述的,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

如果以凡夫的心去想它、思惟它,也絕對不能與之相應,因為我們的想像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能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畢竟與事實的距離是相差很遠,所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又看不到,也摸不著,所以只要一動念一說出口就不是原本的真常之道了,正所謂的『大道無形』。

例如一隻會飛的麻雀,就算你有神來之筆、巧奪天工之技,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它不是一隻真正會飛的麻雀,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距離差別很大,所以,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述的。

就如同佛在金剛經所說的,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如果你們認為我有說法,就是在毀謗我。世尊又說:『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著相同之義,但不說世人如何明白,所以老子在二十一章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這就是真正的道境。故求之不得,不得有得,得而不得,不得而得。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和老子所體悟的道,是難以用言語說明的,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自己去體道、體悟,如果只想依靠、執著於文字、言說,就無法掌握修行、修練的本質,就算是瞭解了,也只能算是解悟,實際上離道還是很遠的。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時的第一句話『眾生皆有如來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證得』,如來德相就是般若、就是道,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這個真心本性是我們本具的、本有的,只是被我們的妄想、執著所蓋住了,所以我們學佛修道,最主要的目的是去除妄想、執著,恢復我們的真心本性。

道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我們的『般若自性』,也就是宇宙的本體,就是諸法如實的相貌,萬法本來的面目,這個本體盡虛空遍法界,其體極度清淨,毫無雜染,它不是自然、不是物理、不是精神、更不是科學,所以用手摸摸不到,用眼看看不到,用感覺感覺不到,也不能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語所能陳述、表達,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沒有辦法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佛說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只有用你自己的清淨心,才可證悟得到 ,所以老子在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 只要我們的心性修練到達虛極靜篤的境界就能與道相應。

六祖慧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說,原來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這個清淨的自性,並不需要我們特意去清淨它,只要去除覆蓋在它上面的雜染,就可以恢復本來的清淨。六祖接著又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而且能生萬法,六祖這一個偈子已經把般若的作用、功能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

所以,道它是無名、無相的,他若有名這個名所指得那個實,就是一個具體的形象,一個具體的東西就沒有這樣的能力,來統攝宇宙的萬有。所以老子這裡所講的道,就是指宇宙萬有的一個總的根源、總的門戶,所以叫做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宋龍淵注:

道之一字,先天先地之先不為先,在後天后地之後不為後,最極最大,最細最微,無方圓,無形象,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極大,尚有可量,極細,尚有可指。惟道極大不可量,極細不可指,乃是至妙至玄,無極太極之大道也。

可道之道,即非真常之道也,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變換,既有變換,豈能常久乎,故曰,可道非常道一句。

 

 老子接著又說: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有了天地萬物從此滋生,人類遂創造種種名號以之分別,所以說有名,換句話說人類未生前,所有萬物都沒有名號,這就是所謂的無名。

言語的概念,是建立在對事物進行區別和分類的基礎上,所以天地間所有物質,都是為了順應我們的分別心,所以要安立一個假名。

太上老君清靜經云:大道無名強名曰道,其義是,真常之道你可以說它是道,但是當你說它是道的時候,它已經不是原本的真常之道了,道你可以把它加一個名,叫做道,但當你把它加一個名的時候,它已經不是本來的名了,因為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像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大道,只會與大道背道而馳,故真常之道,本來無名無相,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凡是可以言說者,則非真常之道,故曰非常道。而且真正的道本來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以說出名者,此名皆是假名,故曰非常名。

名這一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宇宙萬物一旦到了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虛假設立一個名字,這個名只是人為了方便而巧立的名目而已。

實際上宇宙萬物經常在變換、更改,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所以冠上名字的稱呼,都不是永恆長久的稱呼。

真正有了名字,這個名字比人的具體生命更為恆久,就好像古代的聖賢人,我們到現在還在稱呼他們,現代的人父母長輩死後,我們為了慎終追遠也一定會在祖宗牌位後面寫上他的名字,以為追思。

名相是人類認知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有了宇宙萬事萬物就是必須設立一個概念和名相,這個名只相是人為了方便而巧立的名目而已,因為沒有了名相,我們人類就無法進行思惟和認識,盡管名相本身就有很多的問題,但是誰也否定不了名相的作用和意義,以及它所帶給我們的方便,包括老子在內,盡管強調名相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一樣在運用著,一但離開名相,老子自己也無法講話,就算講了我們也不明白他在講些什麼 ,所以,所有的東西都要有名稱,沒有名稱等於不存在,注意,沒有名稱不是不存在,是等於不存在,所以人類為了認識的方便,不得不虛設假立一個名稱。

在《阿含解脫道次第》裡面有提到,空本無名、道本無名,宇宙本體實相,無形無相,它本來就沒有名稱。佛陀在金剛經裡也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在這裡引用佛說的的:『則非、是名』,也就是『老子說道,則非道,是名道』,所以名稱,那是人類為了溝通方便而虛假設立的。

 

太上老君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天壤之間,形形色色,品匯何窮,其間安名立字者無窮,但萬物之名,可以安名立字。大道之真名,雖以道字名之,總是強名,畢竟無名。

 

无名萬物之始也

 

在還沒有名字之前,那個寂寂淨淨無分別的狀態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還沒有天地之前,這個真常之道就有了。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有』,一個『無』,在我們民間通俗的稱呼就叫做『陰陽』,『道』就包含兩個意義。

無和有是世界產生過程的兩個階段,一個無的階段,一個有的階段,是老子哲學也是中國道家哲學非常重要的一對範疇。

無指的就是道,道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無,無就是無形、無相、無聲超越具體事物的一個東西,但是它還是一個存在。

無就是沒有名稱,沒有形像,沒有一個具體的形態,也就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個狀態,無就是天地萬物的本始。

沒有天地萬物之前,原本是在無極的狀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以後,才有天地日月,在天地萬物之前,道是沒有名稱的,所以,『無』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本始狀態,稱為天地之始。

無名萬物之始,在人心就是指喜怒哀樂未生發的時候,那種寂靜不動的心地,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中,無名天地之始的狀態,如果能夠知道無名原始的狀態,就能知道天地的開始。

 

王弼注: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無名無相之道,其本體盡虛空遍法界,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是則無名無相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

道生一,就是本體生太極,一生二,太極生陰陽兩儀,二生三,兩儀生天地人三才,三生萬物,天地定位人物肇焉,後始有萬物。由此可知天地之萬物皆由道之本體所生,所以眾生本俱道之德相。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的第一句話,他說『眾生皆有如來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來德相就是自性,就是真心本性,也就是佛性,就是道。

有這個無極的『道』,就會生出太極這個『理』,有了太極就會生出天地萬物,以無而生有,以一而生化萬物,源頭都是從無極所生發,是為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為萬物之母。

『有無』這兩者雖然是一體同源,因為作用與現像的不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境界,這個『有』他表示宇宙具體的萬事萬物產生了,所以『有』它是萬物的母,這個母就是根源,有了這個有萬物它才是真正的開始,所以從無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際,必須各各以不同的命稱加以分別。

修道之人,如果能夠知道天地萬物之母,便可知道萬物雖然各具特性,實是同屬於一個真如自性。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對演,二元對立的邏輯在這一章處處可見,這種『相反相成』的邏輯,在物質中兩者應該完全相反、相互牴觸,照理說,不該有相互完成的結論,然而在我國的哲學中,卻有這種相反相成的主張,最初出現在易經中,但是卻沒有很詳細的說明,然而在老子的書中,卻一再的反覆論述,可以稱之為一種『相反相成』的體系學說,這裡的『恆無欲、恆有欲』就是一例。

我們讀老子要把自己當成聖人來讀,雖然我們是凡夫,但是總要體悟一點聖人的心,來讀老子才能讀出一點端倪。

聖人的感覺是什麼一個樣子,套古代大師的一句話,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既然覺後空空無大千,那麼聖人還有沒有『欲』,欲就是欲望、欲念,不論是善欲、惡欲,應該都沒有,聖人日常生活操持做務,待人接物,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心裡不會留下一點痕跡,既然聖人無欲,那這兩句各有一個欲,這個欲是什麼意思?

『欲』就是欲望、欲念、想要。既然是欲望、想要,那我們心裡是不是就會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欲』就將它理解為『作意』,作意就是百法名門論裡面所講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遍行。

作意就是,當我們的心緣外境,心與外在的境界相對的時候,它隨時處在警戒的狀態,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狀態,一有任何風吹草動,心立即趣向外境,如一有聲響,就立即聽到,眼睛一睜開,馬上就可以看到,這個就是作意在先,如果沒有作意雖然在看,可是心不會去趣向那個外境,沒有作意,就是好像癡呆的狀態,看不到、也聽不到,這就是作意,這個作意就是欲,就是沒有經過第六意識雜染的見聞覺知,就是六根的根性 ,簡單的說,就是要我們每天面對外境不起心、不動念。

老子主張虛柔靜觀,無為無欲的狀態,常有欲則違背其旨意,如果我們心中有欲妄,怎麼能觀萬物之邊際或歸止,所以常有欲是如理作意,才可以觀道的奧妙,以及萬物的起始,就如十六章所說的:『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所以,恆無欲以觀其妙,就是如理作意,恆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觀照般若,恆無欲、恆有欲就是要以作意的這種情況來理解。

在這裡老子進一步的論證恆無、恆有,這前後兩句講無和有,它們各自體現為道的兩個方面,來揭示世界產生過程的兩個階段。

『恆無欲』,是指未被後天情欲鑿喪的先天體性,寂兮寥兮,至清至靜,在杳杳冥冥、恍恍惚惚之中能洞觀萬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機,也就是說,恆常處於空無的狀態,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這樣就能觀察『道』在空無之中生育、養育萬物,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的精微奧妙。

『恆有欲』,是指先天的虛無體性已動,變為後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慮的,六根可以見聞覺知的,均屬萬事萬物的粗糙形體。

是無形的、深微的、玄遠的,是有界限、邊際的、有端倪、有形象的,在這裡引申為萬物的形體,所以妙和徼相對,因此宇宙開始了,開始了他就有具體的形象了,有了形象的東西,它就有了具體的界線。

恆常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空無的狀態,從無處這個角度來觀察,這個道體的微妙、奧妙,道是無形無相無聲,超越具體事務的一個東西,那麼它才顯得微妙。

恆常處於空無的狀態,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從有的這個角度,來觀照道的它的廣大,它的無量無邊,這樣就能觀察『道』在空無之中生育、養育萬物,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的精微奧妙,這樣就能觀察宇宙萬有的起因、過程變化的界限。

想要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恆無的境界,也就是說要趣入道體清靜無為的境界,才能觀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

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恆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恆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所以從有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到,道所落實到萬物當中,他進一步的形成,一個宇宙的具體形象。

人的心靈在清清淨淨,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王道注:(取材自老子億)

道之在人心,猶其在天地也。方其無欲也,一真自如,萬境俱寂,湛然如太清之無雲,瑩然如明鏡之無塵,此心之本體也,故謂之妙。及其有欲也,隨感而通,因物而應,燦然如星躔之不紊,沛然如川流之不息,此心之大用也,故謂之徼。妙即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天下之大本也;竅即發而中節之和,天下之達道也。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與『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個源頭『道』。所以虛無的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這就是有無相生,所以說,同出而異名,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無』是道的本體,『有』是道的作用,有、無的名稱雖然不同,其實都是從道體之中所生,它們共同都出於一個根源,一個先天,一個後天,來源是相同的,但是名稱不一樣,它們都是很玄妙的,所以稱為同出。

無名有名針對人的思考能力,無欲有欲針對人的欲望,人的生命只有兩種,一方面要思考,一方面有欲望,所以老子特別提到無名有名又提無欲有欲,這兩者同出而異名,同一個根源出來名稱不一樣,都可以稱作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謂玄,就是不可以捕捉,沒有始終沒有形象,不能言說,非常玄遠幽深難見,很遠、很深、寂靜,圓融活潑,渾然一體,故稱之為玄,玄之又玄,妙之又妙,表示道它的難於認識的一個狀態。

眾妙之門,門就是道,他是宇宙一切萬物產生、變化的大門,這個門就是根的意思,也就是宇宙萬物總的根源。

憨山大師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雖然是有無同觀,若是不能忘心忘跡,雖妙不妙啊!工夫到此,泯懷忘物矣,這一段工夫,豈是可以用區區文字而言盡之,必須是所謂的定、靜工夫純熟,心靈達到一種虛無的境界,方能見此中之妙耳!

『玄』字的本身它便是象形字,包括了會意的作用,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等於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前因後果,互為因緣,永遠是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古德云

此兩者,謂常無常有也,有無之名雖異,其實皆在無極中而所出,故曰同出。

玄者,不可執捉,不可端倪,無形象,無言說,至靜至明,至圓至活,至顯至露,至真至常,渾化無端,妙用無方,是以謂之玄。

玄者,冥默無有的狀態,不是確定的名稱,是對道的形容,而是不可稱謂之稱謂,形容道深遠莫測,玄妙非形象可指,非言語可形容,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描述,形容其深遠黝然而不可知,彌綸無極不可曰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故曰玄之又玄 。

無朕兆,無端倪,可謂玄矣,乃至極之又極,微之又微,真之更真,確之更確,非玄之又玄乎。

是以觀於無而識玄之妙,觀於有而識玄之真,觀於有無之同出,而愈識玄之變化無窮。

在太虛為太虛之妙,在天地為天地之妙,在萬物為萬物之妙,一切有形無形,有色無色,莫不出入於此門,是以謂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無相生

 

解釋完老子的第一章,我們再來探討老子有無相生』相反相成的哲學。

現代物理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從金、木、水、火、土這些元素邁向原子,再從原子找到電子、質子、中子,又從電子、質子、中子找到夸克,越找越深細越接近空、無。

目前物理科學最高的成就,就是弦理論,弦理論是一種波』動、光』振動的原理,但是弦理論的振動是不是道?這個還不是道,不是宇宙的本體,只要是科學研究得出來,就一定可以改變,能改變的就不是宇宙的本體、不是道,也就是說儀器能檢驗出來,對撞機能撞出來的,都還是佛法所說的色法,充其量只是佛所說的鄰虛塵,還沒有離開色法、因緣所生法的範圍,那本體是什麼?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

老子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有無相生』。

老子在第一章說道不可以用言語表達,但卻標示出有、無兩種型態,作為孕育天地萬物的本始,因此老子思想,可說是要從有無的對演中,揭示其中玄妙深奧的道理,這種有生於无,有無相生的玄妙道理也就是佛家所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果定律法則。

『有無』簡單的講就是易經所說的『陰陽』,心經裡面的『色空』,淨土宗所說的『理事』,『陰陽』就是宇宙生命的基本密碼,構成宇宙生命,主宰生命的宇宙密碼,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 『道』就是按陰陽對立的平衡法則來運行宇宙的萬事萬物。

 

在中國的易經裡就有談到『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就是說宇宙之間任何一件事物,都俱備有陰陽的特性,大至宇宙各大星球,小至人體之細胞、電子,都可以各立一個太極,正所謂的一物一太極,每一個太極也都俱備有陰陽對立的特性,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正所謂的獨陽不生、孤陰不長,沒有一個陰或陽能獨立存在,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單一的個體能夠獨自生存,這就是在說明我們人生當中每一個人,事,物都會產生一個相對又相互制約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宇宙本體『道』,反映於宇宙萬事萬物最基本的法則,也是宇宙至高無上的真理,這個真理法則所統攝的範圍小至量子力學的夸克、弦論,大至宇宙的日月星辰,都離不開有無相生的範疇。

有無相生的特性展現在萬物上,就是二元對立,二元對立也就是『道』在宇宙實際運作的軌跡現象,也就是陰陽二氣運作的同時,所產生的一種『相對』的一種現象法則。

這種相對、對立的統一,就是在說明任何事物都是處於在一種不斷的矛盾運動之中,而且是向著對立的一面轉化,相反而又相成,這樣既對立又統一,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就是萬事萬物運動,周行而不殆的客觀規律。

 

所謂的二元對立是宇宙本體道性所延續下來的特質,也就是說一切萬物的性質都是兩兩相對的,這種相對反映於我們的日常之中,就是所謂的黑白、上下,你我,正反、男女、天地、正負、明暗、苦樂、善惡、美醜、還有我們所熟知的因果 …….等,這些相對的觀念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舉手拈來都是,不論是內在的、外在的,起心動念之中沒有一個能夠跳脫離開這個範圍,其實這些相對的物理現象都是真理,沒有這些現象,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生存,沒有辦法相續的傳承,就算是無性生殖的動物,它也是雌雄同體,不可能是單一的體性,所以道家說『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就是這個意思。

有無相生它具有相互融攝、生合、相生又相互制約、生成、交媾諸多,且廣大多層次的含意,宇宙萬物都是來自於道,所以這種相生的模式,體現在萬物身上就有很的的軌跡,譬如:母愛、性愛這是有無相生的道性所延續下來的,是萬物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的本能。

   宇宙一切的生成法則,始終不離循環往復的因果定律,有與無,是彼此互為因果,相互生變的,雖然它的重點,是在相生的這個『生』字上面,但實際上它還包含陰陽五行所說的『生、剋、沖、合、刑、害』的成份,所以只有生並不能涵蓋整個宇宙萬物生成的過程,生只是做代表,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互為生滅,但是基於我們傳統文化都是採用吉祥的一面,所以用生做代表,並不採用其他不好的一面,以下我們要討論的粒子、弦理論創生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過程都沒有離開生、剋、沖、合、刑、害的範圍。

我這種說法最主要是讓大家對於道如何生成萬物有更寬廣的思惟,實際上陰陽五行生剋沖合只是方便說,道如何生成萬物是沒有辦法用我們的思惟、想法去理解的,因為道的作用遠遠超過我們的思惟想像。

 現在西方許多國家法律承認同性可以結婚,這是離經叛道的行為,這就違背了宇宙間的真理法則,這種制度如果盛行的話人類將走入滅絕,所以宇宙間如果沒有相對的分別二元的對立,就沒有『道』就不會有真理,我們修道之人想要見『道』,道在哪裡?就是在這個相對分別二元對立之中。 

 

前面談到玄理論,玄理論是目前物理科學研究的最高層次,能不能再進一步更深入的探討,還未可知,因為再深入必需要有更精細的儀器,需要更多的資金,如此龐大的資金不是一兩個國家所能負擔,所以能不能再深入並不能確定。

玄理論是一種光,是波動、是能量,這是不是佛陀所說的『極微之微』也不能確定,但是如果達到極微之微,微到不能再微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會變成真正的『空無』,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變成真正的空無,那也就沒有我們了,也沒有宇宙的山河大地了。

當微塵達到『極微之微』最極端的境界裡頭,已經沒有物質了,而是物質和精神是合二為一了,這個極微之微的相狀就如老子所形容的『恍恍惚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情,其中有信』。

到達極微之微這個階段,一定有一個東西將它涵攝住,那就是道的『無』,如果沒有一個能量將這極微之塵涵攝、吸附、統攝住,再往上推則變成真正的『空無』了。

 

那為什麼『道』能將極微之微之塵涵攝、吸附、統攝住呢?我們回頭再來看第八阿賴耶識的特性,就可以明瞭。

 

以佛法的理論來說,宇宙的生成有兩個主要系統,一個是『道』也就是佛法的般若空性,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的『無』。 

一個是『唯識』唯識所要說明的就是宇宙一切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身根,以及前五識、第六意識、的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這兩種道理息息相關,是佛法、道法的精髓,彼此互相配合,就可以了知宇宙一切萬法的真實的面貌。

佛說眾生皆有如來德相,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就可理解,我們都來自於道、來自於如來本體,我們的真心本性就是如來本體,就是我們起了一念無明,所以才會有第八阿賴耶識的產生。

阿賴耶識的特性就是有能藏、所藏、執藏這三藏的功能,當我們起了一念無明之後,就產生能讓我們能夠流轉於六道,生死輪迴的阿賴耶識,這是為什麼?因為道它有涵攝、吸附、統攝的功能,它如果它沒有這種功能,我們是來自於清淨的道體,怎會只因一念無明就產生讓我們在六道生死流轉的阿賴耶識,能成為阿賴耶識,就是因為它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能含藏過去一切的善惡種子,就是因為此善惡種子,我們才會在六道流浪生死。

有此就可以知道,宇宙本體的空無,具有涵攝、吸附、統攝的功能,他才能統攝『極微之微』之微塵,道的空『無』,極微之微的『有』,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這個有也就是『太極』。

 

實際上在道的本體裡面,有無是一體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有無缺一不可,就如同我們的地球一樣,地球有磁場和地心引力,雖然這磁場我們看不到、摸不到,但這確定是存在的,就是因為地球有磁場和地心引力,我們人類以及地球的萬物才得以生存、生長,永續長存,如果地球沒有地心引力或是消失了,地球立即壞滅、消失。

『道』的涵攝、吸附、統攝的功能就如同地心引力一樣,但是地球只是一個星球,道可不同,道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宇宙萬物皆是道所生發,皆是來自於道。

我們阿賴耶識的本體也是來自於道、來自於無極,所以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一樣具有含攝、吸附、統攝的功能,他才能含攝我們四大,不讓四大分離。以佛教的觀念,是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離開了身體,我們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分散才算死亡。

這個極微之微就是老子所講的『有』,『無』就是道的空無,道涵蓋有無兩種,有無統稱為道,道如果沒有這極微之微的『有』,那也沒有道,因為宇宙一切萬物都是陰陽相對,有無相生。

『道』極度清淨,就是『無』,道法自然,自己本然,它本身就是自因,所以能獨立而不改,因為是『無』所以能提供空間涵攝物質能量,讓物質能量隨意的轉化,這就是周行而不殆。

有無相生是天地萬物運作的基本形態,宇宙萬物自始至終,都可以以『有』與『無』的形態相互轉換,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的實存規律,這也是說明這個道是由這種沒有形態、沒有形質,落向有形質的一個運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