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是一種草紮的狗,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古代人吃狗肉是很普通的事,現在台灣是禁止殺狗,但是在大陸、韓國還是有很多人在吃狗肉,所以不論是古代或是現在吃狗肉是很正常的事,古人所謂家有六畜以備撰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所以古代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也是很普遍的事,大約到了周朝以後,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但是在某些重要的祀典中,仍然須用草扎的狗替代一頭真的狗,這就是『芻狗』。

芻狗還未登上祭壇之前,備受禮遇珍惜,視為神聖一般,等到祭祀完成,使用過的芻狗,就視同廢物任意拋棄,任人踐踏。

芻狗之所以會落得如此命運,並非人們對其存有好惡的心理,而只是為了祭祀的需要,因緣具足就成為芻狗,緣盡又回復成為稻草,隨其自生自化,一切只是隨緣而己。

榮枯有時興衰無常,天地生萬物法爾如是,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是很自然的事,萬物的生滅,也是很自然的事 ,天地既不以生出萬物為作好事,同時也不以萬物的死為作壞事。

天地並沒有特別厚待於人類,而輕薄其他的萬物,天地無心而平等生發萬物,萬物亦無法自主,最後還是歸還於天地。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就是說天地並沒有立定一個仁愛萬物的主觀意識,沒有自私的仁慈,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歸於還滅。

陰符經云:『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這是說天生萬物並非因為愛,天殺萬物亦非因為恨,而是自然運動變化之規律,天道運行,四時成序,陰陽消長,其中自有生殺之機,春夏到,陽長陰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作為也。

假如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最後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生而稱『有』,滅而稱『無』,有無相生平等齊觀,哪裡有分別,哪裡有偏愛。

天地沒有一種仁愛的這種意識,天地無心,所以,天地之中萬物的生成和滅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規律發展的結果,也都是一種偶然的現象,他賦予萬物的自由,沒有強加干涉,因而萬物才能按照自身稟賦自由的發展。

天地中的自然界沒有思想,沒有妄念,不會懷有目的,的一種意識心態,所以叫天地不仁,仁就是愛的意思,天地並沒有一個主觀意識上偏愛、偏私,所以叫天地不仁,自然界如有天災地變,受難者不是只有不善之人,有災善惡同受,因此它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自生自存、自生自化,沒有一個主導、偏愛。

天地的不仁是因為人類不仁,如工業污染、過度的開發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對天地的索求無度,引發天地大自然的反撲,天地人相互的戕害,人類一定戰敗,但只會怨嘆天地的不仁,從未反省過自己。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不仁,表面看起來老子很無情,實際上這是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延續,不只是這裡,整個道德經八十一章用無為之心來閱讀,就能趣入老子道德經之精髓。

老子的這個仁是上仁,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无以為』,它的本意是你不要過多的去干涉別人,要如同天地大自然那樣,是一種自然無偏私的均平,否則一味的標榜著愛,那實際上得不到這個愛,這個愛就變得很虛假。

老子認為一個聖人有了愛,就會一直標榜這個愛,結果就會產生偏愛、偏私,要給人民老百姓一種自我、自由的發展,不要有干涉,所以不要標榜所謂的仁愛,因此聖人要效法天地大自然,讓萬物自生自成自長,並且把這個做為理想的統治所效法的榜樣,這樣來統治人民。

明白了這個原理,便可了知真正有道的聖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為,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並不一定因為我要仁愛於世人,或我要愛護於你,才肯去做。如果聖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

聖人的心與天地相同,以真心觀天下眾人的心,觀宇宙之萬物,博愛之心無遠弗屆,不分貴賤,體恤萬物而沒有私心,隨順萬物而沒有私情,所以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治國理民,以無心為仁,不以個人的意志加諸於天下,人若無私無為,內心充滿道德,處之以柔弱謙恭,必得人欽崇而尊之,所以聖人無偏愛,無私情,開誠布公,替天行道,對王公貴族、庶民百姓一視同仁。

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均始用而旋棄。故以芻狗為喻,而斥為不仁。

天地不仁,言天地無施,則萬物自長,聖人不仁,言聖人無施,則百姓自養,萬物生死勢所必然,無生死之迭續,即無萬物之旦延。老子以芻狗為喻,任其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ㄊㄨㄛˊ ㄩㄝˋ是古代農業社會用作鼓吹通氣的工具,俗話叫做風箱。也就是淮南子所說的『鼓橐吹捶,以銷鋼鐵』,的冶煉金屬的工具之一。『橐』是指它的外形的箱櫝。『』是指它內在的往來活動的管片。

是老子用世俗習慣使用的東西,來說明這個物質在世間的一切活動,只是氣分的變化,動而用之便有,靜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狀態。

橐籥藉由擠壓和推拉進而產生空氣流動,使火勢能夠更加旺盛,老子藉由此物虛空生風的特點來說明道體虛空之本質。當橐籥被擠壓時,其中看似沒有伸展的空間,也沒有任何的作用;但將風箱相互推拉時,此看似虛無之空間卻能產出源源不絕的風。以此理解『道』之體乃是虛靜無物,看似空茫,但『道』之用卻是動態實在的,且在此動態的運轉中煥發出源源不絕、無窮無盡的生機。

這個天地之間是一個滿滿的虛空,這個虛空就像是個大風箱,這風箱虛而不屈,不屈就是說明這個氣的往來出入,不會屈著而不伸張,這就是說明虛中的奧妙,一來一往、一 脹一縮,動靜交錯沒有停止,周流於宇宙上下之間。

虛空沒有窮盡,動而愈出,越動它裡面的氣越生生不息越出,無窮無盡用之不竭,任憑天地之間的氣自然的流動、自然的發動,不能人為的給它操縱。

其實,這個天地的萬物,永遠都在不息的動態中循環旋轉,並無真正的靜止。所謂靜止,也只是相似止息而偶無動態感覺的情景而已。因此,同樣的原理,不同表達的,周易說『動靜陰陽反覆變遷』又說『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由此可知,萬事萬物,動必有咎。

我們應該像天地聖人一樣,像個大風箱,心理空無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做到心中坦蕩,不偏執一物,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老子為了說明天理的公平,與真正聖人的無主而任負化育,便直接指出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既不是誰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製作,萬物的造化生滅,都是乘虛而來,還虛而去,暫時偶然存在的一剎那,只是有無相生的動態而已,因為有剎那綿延絕續常有的動,於是誤認為動態即是存在,而不承認返有還無的靜態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說:天地之間,其猶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今本大多是,多言數窮,多聞與多言其義甚別,舊注各執己見,見解不一。

帛書作多聞數窮,先從道旨分析,老子主張虛靜無為,無知無欲。他認為知識是一切紛爭的源泉。六十五章云:夫民之難治,以其知也。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依老子看來最好是,使民無知無欲,不學寡聞,如六十四章所云: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所以多聞即多學。

可見多聞同老子主張的,使民無知無欲,和學不學相抵觸,故此章經云:多聞數窮,前後思想,脈絡完全一致。

 

雖然帛書作多聞數窮,但通行本作多言數窮,以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交往頻繁,說話也是非常重要,話多不如守中,否則依然數窮、速窮。

話不貴在多,一句話可以使人大悟,半句話可以使人通徹玄妙,道家說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所以多言則容易氣數窮盡。

守中就是守住中道,守中則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守中心自清明,神自寂靜,形不勞損氣亦不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就是守中的玄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中就是太極,不二就是中,涅槃即是中道。

 

李中華教授注:

多言就是說話太多,在這裡這個多言指的是統治者,你的政令繁苛,各種聲教法令非常多,朝令夕改就是多言,話說多了就會數窮,數、速這兩個字通用,快的意思,你的政令嚴苛反而加速你的敗亡,所以這個多言實際是老子所反對的那個有為,要無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因此不如守中,所以統治者與其多言導致加速敗亡,因此不如守中,這個中就是守虛、持守,不如持守空虛,虛就是道。

 

道家真言:

修道之人如何守中?

眼不多視,其魂在肝。

鼻不多聞,其魄在肺。

口不多言,其神在心。

耳不多聽,其精再腎。

身不多動,其意在脾。

五神既能守中,五氣自然朝元,其精自然化氣,其氣自然化神,其神自然還虛。

道書全集有云:

神不外遊精不泄,氣不耗散別無訣。

若能四象入中宮,不怕靈丹不自結。

是知修行以守中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