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惚恍。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一章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惚恍』、『道紀』五個概念。是老子對道的一個具體的描述,這個描述等於沒有描述,因為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不是人的感官所能感覺的,因為道有超越性,超越經驗、超感官、超時空的,超越具體。

大道之奧妙,昭昭明明,圓機非常廣大,散之而彌滿天地六合,其真理無窮無盡,收斂可細小而入無塵之塵,想知道它的開始而不能知道,要詰問它的終點也不能知道它的終點,不知其始終,然而卻能通貫古今之機。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無色看不到曰微,無聲聽不到曰希,無形無相摸不到曰夷。

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並不代表他不存在,只是他無法被我們的感官所認知罷了。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微』極微之微,幽隱無象,無形無色見不到,曰微。

世人可以看見的是色相,大道是不可見的,就是因為不可見,所以成為造化萬物之關鍵、樞紐,為萬事萬物之根柢,若是可見必定有色相,有色相豈能成為天地之始,豈能成為萬物之母,所以說視之不見,名曰微。

大道雖然無形無象,但是若能內觀其心,知其心無心,外觀其形,知其形無形,即可物我兩忘,達到內外皆空,其道則可見矣。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大音希聲,道本無聲,想聽聽不到,想聞也無處可聞,故曰希。

可聽聞的是音聲,大道是不可聞,若有音聲之可求,豈能生育天地,造化萬物,故曰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道雖然不可聞,世人若能證得自性,則無聞而聞,可以聞之於三界。無聽而聽,可以聽之於十方,這就是深入大道希夷奧妙的地方。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ㄇ一ㄣˊ:撫、摹。夷,滅也 、無色、無狀無相。

大道無形無象,摸不到不可以執持,故曰夷。

大道太虛靈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充斥宇宙而不可窮盡,微妙而不可見,假使可以以手執持,手執者皆是有像有形之物,既然有形象,豈能役使陰陽,出入 萬物造化之中呢?故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大道微妙搏執不可得,世人若能一塵不染,心中一法不立,小中自然見大,無中自然生有,這又何嘗不是極微之微深奧旨意呢?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之不得其身,也就是說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並不代表他不存在,只是他無法被我們的感官所認知罷了。

詰就是追究,不能再窮追了,不能去追究了,就是不能窮盡它的極處,探索到最高最奧妙的義理,因為它無色無聲無形,是混在一起的,故混而為一,這三個概念無法窮究道的本源和真正的內涵,他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以稱之為一,這就是道。

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如楞嚴經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全句如下: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返流全一』:就是耳根圓通的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就是向內心回歸我們的真心本性。全一,把六根六塵這種的性都歸到一起。『六用不行』:如此六根也不會去追隨六塵的境界了。

人懂得守住自己六識,不隨波逐流,此心也不隨境轉,自然返光返照,慢慢將此道與性結合為一,深深體會此奧妙,身清靜潔白無染,本性如道綿延不斷生命,將道生生不息延續開展,即是佛家所說的『當下解脫』,悟得此道身如琉璃潔白無瑕,湛寂寰宇。

混而為一就是三者的理可分開,但是道不可分,就以他的理而分,雖然有三者之名,但是實際的大道,本無彼此的分別,好像分又好像合,可知夷即是希,希即是微,微又即是夷,三者即是一,一者即是三。這種三一混合之奧妙,無始無終,混然一體,故曰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一者,此乃承接上文混而為一而言。

皦就是光明,其上沒有光明,其下也沒有黑暗。

不皦不昧就是似明非明、似暗非暗,好像明亮又不明亮,看似黑暗又不是黑暗。

仰觀上面,上面不明亮,俯察下面,下面也不黑暗,遍滿整個虛空,徧滿法界,無分別、無間斷,渾渾沌沌,深奧難知,包羅宇宙萬法,無所不是,無處不有 ,這就是大道真一不二之妙理,就是這一個真理貫通整個法界。

 

蘇轍云: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皦,雖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數推也。此言道者上不皦下不昧,超然自若,不可以物比,不可以言狀。

 

繩繩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繩繩就是連續不斷,似乎有物,實際空無一物,這是由於大道廣泛,極盡於無窮的邊際,而無處不通,無處不盡,分散則無窮無盡,收斂則歸於一,雖然沒有連續不斷得形狀,卻是有連續不斷的真理。

復歸於無物,最後又回歸於無,無物,是指不具有任何具體形體的具體形象實存的東西。

天地未形成以前,萬物未有徵兆之時,一片空空洞洞,一切一無所有,天地間只有真一之實理、真一之大道,是以繩繩兮,無間無斷,此正是空空寂寂,湛湛然然,靈性之妙處。

此等景象,若要指其名,則無處可名,若要指其物,則無物可見,若要言其有,則又無物可歸,若說它是空無,則又繩繩兮無間,是故莫知其所以為有,莫知其所以為無,不可言有,也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蓋是此義。

無物是超越於現實世界的意識狀態,也就是說在夷、希、微的意境中,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似有形象又非有形象,似有聲又非有聲,似有所觸而又非真有所觸,因此無法言說,不可名狀,雖無法言說,不可名狀,但卻連續不斷在這種狀態中循環往復。

 

成玄英疏云:繩繩,運動之貌也,言道運轉大地,陶鑄生靈,而視聽莫尋,故不可名也。復歸者,還源也。無物者,妙本也。夫應機降迹,即可見可聞,復本歸根,即無明無相,故言復歸於无物也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惚恍

上一句講歸於無物,又講無狀之狀,無象之象。

道無形無狀,無法描述,但其作用可以感受到、體會得到,是一個超乎物質世界的東西,它存在於冥冥之中,若有若無,弱明若暗,若隱若現,無跡可循,同時是多變的,它沒有前進、後退,沒有運動、靜止,沒有光明、黑暗的對待,是永恆、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它恍惚飄渺,令人捉摸不定,我們無法用概念來涵蓋它,只能用身心、心靈去感知,對於這種模糊又深奧,亦真亦患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惚恍』,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體 。

 

大道之妙廣而無邊,大而無外,本無前後,亦無首尾,雖欲迎之無可迎之處,雖欲隨之無可隨之所,真所謂無端無緒,無徵無兆,其空靈充滿宇宙之間,世人若能悟到此地,這與我的真心本性,無二無別,這就是所謂的無體之體,無相之相,非色非空,不動不靜,修道之人,應從此地去領悟,宇宙鴻蒙未判之理,通達父母未生之前的要旨,混然一體之深奧真義。

既然得到此一真理,必然萬法歸一,吾不知是誰之子,所以不知其有,也不知其無,這就是所謂的天門,天門者無形無相,萬物出入於無有,是以知聖人之智慧深藏於無有之中。

無狀之狀,即是非狀,這就是最奧妙的狀態,無象之象就是非象,這就是最奧妙的形象,是故無極之元精,非狀非不狀,太極之實理,非象非不像,所以恍恍惚惚,惚惚恍恍。

其本然之奧妙,無頭無尾,無前無後,迎之於前,則又不見其首,隨之於後,則又不見其尾,無處尋頭,無處尋尾,無所求前,無所求後,這就是至為真實沒有虛妄之真實理體。

 

 顏回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莫由也矣』。大道本然就是如此,所以說,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迎著它看不到它的頭,在後面跟著它,也看不到它的尾巴。

 

迎不見其首,明道非古無始也,隨不見其後,明道非今無終也。言道既不知其始,亦不知其終,則無始無終,出現在天地之前,又象帝之先。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執持。御治理也。有域、國也。

首章講的『無名,天地之始』、五十二章中講的『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此章講的『古始』均是指無極大道。

大道雖無形、無情、無名,但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所以,聖人執守著早已存在的道,用來駕馭當前的生活、用來支配今天社會的所有存在,去治理世間的一切,治理 國家天下,就能夠了解道的起始,了解古代早已存在的道,因此也就能了解宇宙的本始,這就是道紀,道的綱紀,道的系統,大道的規律。

 

此四句是總結上文,以萬法總歸於大道之義,細想大道之妙,曰夷,曰希,曰微,又不皦不昧,又曰無象無狀,似乎無處摸索,無處下手,難於體認,卻不知道就在我們的眼前,至簡至易,人能返觀自性,不著聲色,不執有無,前念不起,後念不續,念念不有,離一切色相,則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自然萬法混而為一,可知一切鉅細精粗,無窮色相,莫不出於道,這不就是大道的綱紀嗎?

執持大道而行,以治理現今所有事物,則身無不修,家無不齊,國無不治,天下無不平矣,此正是以其有而體其無,體其無而用有之妙處也,故曰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