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善行者无轍迹,善言者无瑕讁。 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无關鑰而不可啟也。 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材,是謂襲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老子這一章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只有達到這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動自如,才合乎於道,合乎聖人修道標準,才能做到內聖外王的最高境界。
善行者无轍迹 轍為道路、車跡,迹為馬跡。車跡,車輪碾地所留之跡,馬跡,馬足奔馳所留之跡。 車子走過有輪跡,人走過也有足跡,善於行走是不留痕跡的,這是比喻一個有道之人,能與萬物渾然融化而互忘,沒有界限,不分人我,當行就行,當進就進,推行於國家,國家看不到它的蹤跡,推行於天下,天下看不到它的蹤跡,山海不能限制,鬼神不能測知,看不到開始,也不知道其終了,這就是善行無轍跡。 聖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為善一定做到三輪體空,行善的當下,就是無我,也無我所。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他的念頭,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聖賢之人最大的善行就是廣度眾生,雖名為廣度眾生,但隨緣而度,心裡實無有度眾之念。 莊子說:絕跡易,無行地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做了壞事,毀屍滅跡,現場不留痕跡容易,但是在他犯案行兇以後,留在心中的那個影像,卻是一輩子也難消滅的,這便是絕跡易,無行地難的道理。 同樣的,一個人行了善,雖然不自我表揚,但為善最樂的心情,還是存在心中,這也是絕跡易,無行地難的道理。
『善』有符合於道的意思,善行就是符合於道的行為,不僅可涵蓋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跟後面的聖人也才能前後連貫,因為老子的聖人就是立身行事都符合於道的人。
善言者无瑕讁 瑕就是瑕疵。讁ㄓㄜˊ就是譴責、責備。 善於說話的他不會有過失,不會遭到責備,沒有漏洞。 一個有道之人他已體道悟道,他已明心見性,契入真空理體,所以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性自然的流露,不會前後矛盾,因此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所說的既是真理,當然就讓人心服口服,所以也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真正的善言卻是寡言,道家也說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 在修行的過程中,觀說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程,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注意自己所說的話,一般人還不懂得如何觀照之前,往往都是先把話講出去了,耳朵聽到剛才所說的話,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有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所以,古德才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現在我們學佛修行,便要改變自己說話的習慣,在話未出口之前必須先清楚自己要說什麼,每一句話,每-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然後再慢慢的一句一句說出去。這種習慣養成之後會有很多好處,至少與人交往可以少出錯,比較不容易得罪別人,因此便不容易引起煩惱,這就是善言無瑕讁。 善言之所謂言,則言出於不言,如第二章聖人行不言之教,則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故無過可責矣。
善數者不以籌策 籌是計數用的籌碼,策是計數的工具,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算盤就是籌碼疊成的。 一個有道之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是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算,怎麼計劃,所做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 聖人就不是如此,聖人的大道,是一貫的道理,聖人的心是無為的心,以一貫的大道應用在天下,那萬物的數目不計算而自然知道,以無為的心,應用於天下,那萬物的真理,不計較而自然可得。 現在有很多的小孩在學心算,他們不須要借助任何計算工具,對於算數加、減、乘、除的計算,比計算機還要快,現在的電腦也有著驚人的計算速度,但是,電腦終究代替不了人類,因為電腦只能對有形的事物進行推算,對於無形的東西,它根本無法掌握,而人類卻不同,人類可以默計無形的東西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從各種變化中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狀態,這種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是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的一部分
善閉者无關鑰而不可啟也 善於關閉的人他不用關鑰,但是它卻很牢固,而不可開。 有道之人他的心境,物我兩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使用門鎖,別人也偷不了他的解脫之心,不像凡人巧設機關之門,裝設門鎖,可是最後,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 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保持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這樣也就沒有所謂的進、出,所以解脫無門,處處無門,處處都是門。 天地之間只有眾妙之門,關閉了世人不可能知道,打開了世人也見不到,所以宇宙造化的出入機關就在此,動靜的開關樞鈕也在此,不是至聖的聖人,不能在這眾妙之門出入。
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結就是綑綁、捆缚,善於綑缚的他不用繩索,然而卻不可解。 世人總是以無謂的妄想、執著,來勞役身心,以世間的是非名利,深鎖在心頭,就如同用繩索綁住自己一樣,枉費精神,這不是一個善結的人。 善於結繩的人,雖然沒有繩索的使用,他的聖明不可知,他的神妙不可預測,能夠結天地的精神,能夠結數理的造化,能夠結王道的綱紀,能夠結聖賢的事業。 能結天地的精神,就可以修身、可以立命,能夠結王道的綱紀,就可以明了興廢的起始,可以辨別存亡,能夠結聖賢的事業,就可以治理國家、平天下,這就是聖人善結繩的妙處,所以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佛陀、老子與眾生結緣,兩千五百年來,是一種心靈默契,到現在他們還是沒有離開我們,這就是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纆ㄇㄛˋ:兩股合編成的繩子。
符合於道的行為,自然而然就像船過水無痕,沒有人為的痕跡(無轍迹),說話符合於道自然流露沒有心機,不會去考慮有沒有瑕疵的問題(無瑕讁),一般的計算要用到電腦、算盤、計算機,對別人的算計更是費盡心機,待人處事只要符合於道真誠以對,就是最好的方式根本不必算計什麼(無籌策),做人做事的鎖都可以被打開,任何人為的繩結都可以被拆解,只有心存善念依正道而行,不受威逼利誘不迷失本性,目誰也不能左右你,這種無形的心防,才是最好的(閉)與(結)。
王弼注: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此僅舉行、言、數、閉、結五事為喻,遍謂人世間諸事諸物,皆應以物之性,因物之數,順乎自然,己則不造不施,不言止行,修本偃智,守靜無為。
王道注: 人不見道,雖使擇善而蹈,未免有方,有方則有執,所以行未免於有迹,言未免於有瑕。計必用策,閉必用楗,結必用繩,是故善矣,而非善之善也。 常人尚未見道,無法體悟自心之本來面貌,只執著於『非善之善』的行迹,汲汲營營於外相的計策謀略,忘卻對自心的挖掘與探知。 王道認為人如果不能契悟『道』之自然無為,就算是循規蹈矩,從事於善言善行,都不免落入『有方』之困境。 『有方』即無法免於『造作』之執著,於是一切佳言善行都只屬有迹有為,此已離『道』而非《老子》所亟稱之自然之『善』。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无棄人 以上所說的五善,名稱雖然有五個,但是聖人的常善只有一個,就是固有的性德,聖人以常善之性德來救人,所以在聖人的眼裡沒有無用之人,沒有棄人。
王弼注: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物无棄材,是謂襲明 襲是因循、因順、承受,接續不斷,這叫因順明,因順常道。 聖人以常善來救物,一定是物盡其用,所以天下就沒有無用之物,故沒有棄物。 聖人善於救人、救物,不棄人不棄物,是在於能施捨五善,使人人能夠相續,物物能夠承接,因此能夠襲明於天下後世,後繼的聖人也必能襲明,以常善來救人救物,這就是襲明。
襲明內在的聰明 棄人與棄物,通常都只是擺錯的地方,無法讓他們發揮所長,即使是破五逆重罪之人,也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和警惕,就像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道的角度來看,善人、不善人他們還可以相互轉化,我們固然要尊敬善人,但也要愛惜不善之人,這樣才符合於真正的妙道。
王弼注:猶言聖人不賤石貴玉,視之如一,使各盡其用,而無棄廢,行此而可順常道矣。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舉心運念符合於道者,是謂善人。言行舉止,背道徇私者,是謂不善人。 具備這五善之人,就是聖人,聖人具備這五善,就一定會推展這五善給他人,那些平常善良的人,看到聖人所行的善事,都可以受感化,進而學習這五善而成為善人,所以說善人者,善人之師。 不善之人一定不具備五善,其行為是不中正的人,善人看到不善的人,就會愈加的警惕自己,所以說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善人看到聖人的行為,不知道要效法聖人,這就是不貴其師。 善人看到不善人脫序的行為,不知道引以為鑑,深加警惕,這就是不愛其資。 資有借鏡、借鑑的意思,善惡在老子看來是互為借鑑,互為師資,因此要尊重你的老師,要愛護這個借鑑。 不尊重你的老師,不愛護這個借鑑,雖然看起來你很有智慧、很聰明,你能夠善辨是非,但事實上你是大迷糊、大無明。 能貴重其師,能愛惜其資,這就是無上、無窮的至精要妙。 貴師愛資皆因道微德衰所至。治世以道,善惡泯滅,師資俱無,貴愛無有,聖人所重則在道行,不在師資。
從有為法的角度而言,當然有善與不善的差別,但是從『道』的視角觀察,並沒有所謂的善與不善,因此,在有為法的善與不善之間,兩者應相互補足匡濟,使一切皆能歸向『善』,歸向於『道』之化境。因此善者宜為不善者之師,使不善者能夠由暗求明,以恢復其本性;而不善者則是善者之資,善者不可因其不善則妄棄妄殺,究其原因就是在於『道』融攝之下『天下本一家,萬物本一體』,並無善與不善的差別。 善與不善皆是後天人為定訂之標準,這也就是我們凡夫不守『道』,使私慾智識纏繞,以至於生出種種不善之舉。自『道』而說,不管善人或不善人,皆接受了『道』所下貫而成的『性』,故人人本有此性,此性在最初之性分上原無差別,如隨意看輕、厭棄一方,如此則是自以為是而生區別之心,即悖離純善之大道。 身為善者自應了知人性同源、大道平等,對不善者應珍視不棄,這也就是二十七章所說的:『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之真諦,不從外在標準來審視分別善與不善,而是秉持著一視同仁之理念來導正不善者,使其歸於正道。 王弼云:『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自是聖人能不落於外在對立形式,以『道』之智慧順萬物之自性,並引領萬物復歸於自然,才是善者之舉。 而不善者應自覺其失,以善人為師不應貢高、我慢,然人往往拘執於聰明才智,落入外在形象的揀擇分別,無法識自萬物之性本自同源,物我皆出於『道』之真理,因小失大,無法闡發『道』之精要微妙。是以『道』本無擇別之意,人又憑何而有分別之舉?故稱之為『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