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无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无割。
這一章經文句型,多為因果連綴,前句為後句之因,後句是前句之果,前後相應互不可缺,缺則語意不明。此種句型老子書中多見,如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九章: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句法一律。 這一章老子提出三組對立的觀念,雄雌、白黑、榮辱,老子對這三組的基本態度是包容,不是相互排斥,這不僅符合於道,更是我們關照世界,立身處事應該有的態度。 在這一章中,老子通過之雄守雌,知白守辱,溪、谷、嬰兒等幾個名詞,向世人再次強調了,它的基本觀念,做人要處下、不爭,同時呼籲人們反樸歸真。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是通曉,雄是剛健,雌是柔弱,谿是低下。 剛健勇為能克敵制勝,但若肆意剛勇,逞其勇猛,則必遭天下厭惡。既知如此,應持守柔弱不爭,虛心謙下,猶如溪谷澗壑一樣。 聖人知道雄而守雌,使動靜能夠互用,陰陽能夠融和,如果是這樣,天下的德行沒有不歸向他的,天下的德行既然歸向我,那我的德行,就如同天下的溪谷一樣,不尋求眾流來會合,而眾流自然來歸順,所以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世人都知道功成名就的好處,並且展現出大氣魄、大有為,受人肯定的光明面,但是你要能夠守其雌,靜得下來,能夠謙卑、謙下,有功勞願與別人分享,為人處世虛懷若谷,這樣的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雌雄二個字,不可以偏執於一端,知雄守雌就是知其動,而不能妄動,固守其靜,而其中自然有靜中之妙動。 谿地勢低漥,水所歸趨,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故真常之德永存不逝。因常德永存不逝,故復若無知無欲之嬰兒,嬰兒之智,而合自然之智,即復真常自然之德也。
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既然能成為天下的溪谷,那我的德行,和萬物的德行就沒有距離了,和天下的萬事萬物相互的融和不相分離,所以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 常德既然不分離,那天下的百姓,就會回復其固有的德性,這都是自然的感應,與百姓相忘於不知不識之中,就如同回復到嬰兒時期的純真,嬰兒動靜間無所用心,雖然無所用心卻都合於自然之道,所以天下的德行又復歸於嬰兒一般。 做到如天下溪谷的柔弱,就能達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種含德之厚的狀態,達到純真,返璞歸真的狀態。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辱二個字也不能執著於一端,例如草木旺盛稱為榮,草木凋謝稱為辱,又如富貴稱為榮,貧賤稱為辱等等。 榮華人人喜歡,恥辱人人厭惡,雖然好惡不同,若是得其道理,辱未嘗不是榮,若是不得其道理,則榮未嘗不是辱,所以聖人知道這個道理,不會去計較榮辱,要知道榮辱皆是身外之物,不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所以不生取捨之心,不會起好惡之念,生死富貴不會動搖他的心,名利物欲不會亂他的心志,所以說知其榮,守其辱。 知就是知道眾人所喜歡的,不會跟著去喜歡,守就是守著眾人所厭惡的,而不會跟著去厭惡它,不偏好也不偏惡,以謙虛的心來處世,凡事默默的去做,不與人爭,心就好像虛谷一樣,寬廣充盈,涵容一切,所以說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做天下的川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這樣常德才充足,充足了常德就復歸於樸,樸就是真樸,沒有任何雕琢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那種質樸。 第一段復歸於嬰兒,第二段復歸於真樸,嬰兒和真樸都是常德充足、常德淳厚,遠離了那種逞強的知其雄,和那種知其白,自以為自己光明明亮,卻安於雌柔和川谷,柔弱和虛懷若谷,要謙下、安靜,這樣個人的修養就能達到淳厚得德行。 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真樸,人性才能真正的得到,返璞歸真的境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它首要的前提就是,不能離失這個常德,常德不離、常德乃足,常德是和道聯繫在一起的、一體的。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有黑白的道理,不可以黑白專指黑白二色來說,例如晝夜、明暗、善惡、陰陽等等。 知其白很容易,要守黑則比較困難,但是不守黑則不能黑中生白,簡單的講就是陰陽相生,所以知其白,守其黑就是黑中生白,返黑歸白的意思,也就是陰陽消長的意思。 知道了黑白、陰陽消長的自然之道,就不會受到外界雜染的影響,不會有得失的過患,所以聖人以此為天下式,為萬民的模範。
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无極 黑白本來就是如此,不必要對黑白生起好惡的情感,知跟守本來就是一致的,要忘掉黑白的差別之相,這樣對於萬事萬物的真常之德就具備了,這個真常之德人人同守,則人民的風俗沒有差別,國家的政策統一,所以說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這樣的常德可以成為天下的模式,這樣的法則可以流傳於萬世,天下萬世同知同守,所以說復歸於無極,無極就是無有窮盡的意思。 不忒ㄊㄜˋ:不變,沒有差錯。
王弼注: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按三者係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而言。反終則謂,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復歸於無極,即返其本也。 嬰兒純真無欲,乃為人之本原;無彫無鑿之樸,乃為木之本原。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底也,故曰無極而太極。是謂宇宙本體,無極乃為宇宙之本原。 反者道之動也,乃第四十章經文,在此則是對『反終』之詮釋。指出宇宙間一切事物之運動,皆向其相反方向發展,『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皆如此。 功不可為,常處其母者,不可有為,不可身先,不可求仁義禮之功,常守無為之道,如此尚可全足。正如第三十八章王弼注云: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
樸散則為器 樸就是道,道被破壞了以後叫樸散,樸被打散了它的結果就成為器物。 樸就是沒有經過人為雕琢的原木叫樸,他一但經過人為的加工,人為的雕琢,那麼這個樸就被雕琢成器物了,成了器物要使它反本返樸,那就萬萬不可能了,大道若廢就如同這樸一樣,所以太上就是要我們保其不散,使天下還淳返樸,所以說樸散則為器。 樸指為一,是無名之道初露端倪之處,也是『德』之代名詞,是為萬物得以生成的開端,故稱之為萬物之母。
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无割 樸被破壞了以後,聖人就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制度、體系等等,有了制度、體系就產生各級不同的領導者、官長,這叫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大制是完美的制度,好的制度,好的世道應該是大制不割的,它是不能割裂、不能被歪曲的。 官長就是能大公無私的叫做官,能主宰萬物的叫做長,就是能以天下的至公,公諸於天下,能以天下共同主宰,主宰於天下的叫做官長。 能以大道治理天下的聖人,就能官之於天下,長之於天下,那天下自然的常德就不會離去,復歸於嬰兒,天下自然的常德就不會有差錯,復歸於無極,天下自然的常德就能充足。 復歸於樸就是復歸於大道,歸於大道,那天下與大道就合而為一,能與大道合而為一,雌雄就能同一心志,黑白就能夠一致,榮辱就能同一觀念,如此太樸的大道,不必勉強自然就能達到。因此以大道治理天下的人,就不能離開大道,不離開大道,就是不割的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