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一章最重要的是老子宇宙生成論的問題,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的圖式、模式,這個模式是由三個概念組成,除了道以外還有一個一二三,道生一然後一生二、二生三。

除了道和一二三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問題,這裡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和』是怎麼產生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交沖才產生了和,這和儒家所講的和具有相同的意義,中國哲學無論儒家和道家都強調和,在老子書裡有幾處都講到這個和,他對和非常重視,就是後來儒家講的和而不同、和實生物、致中和、中和位育等等,對和的強調。

這個和的思想的一個本質,就是沖氣以為和,這個沖氣表現為事物的相互作用,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多元一體的東西,才能構成一個和諧的狀態,所以『和』和『同』就不一樣,同是單純的統一,和是多元的統一,所以和裡面就包含有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因素才能構成一個和諧,單一的東西它沒有和諧的問題,多元、不同的東西才有一個求同存異的問題,所以孔子就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道生一的生並不是真的生出來,不是母親生孩子的生,生代表展現,易傳就提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生代表展現。

道展現為統一的整體,叫道生一,一代表整體,也就是太極未分化兩儀之前最原始的狀況,宇宙天地沒有分化以前,它是一個混沌未分的一個統一體。

中國古代哲學非常重視這個氣,這個統一的整體展現為陰陽二氣,當講到變化的時候,先講氣的變化,陰氣陽氣相互交變、相互激盪、相互作用,就合成了一個變化運動的整體 ,於是就產生了另外這個三,就是二生三。

三是什麼,三是陰陽二氣所產生的所謂的和氣,和諧之氣這叫三,陰陽二氣交流形成的作用,最後找到了一個平衡,陰陽和三氣,才產生了一個三。因此宇宙萬物就是由『陰陽二氣』和『和氣』而產生的,所以叫三生萬物。

二生三的三比較特別,因為從三底下直接接到萬物,三生萬物,因為到三的時候,就代表陰跟陽是二,他們結合的狀態是一種第三個,結合成一種特定的和諧狀態。例如一盆花,花有陰氣陽氣,還有陰陽某種比例,造成他們和諧狀態,使它成為這樣的花,而不成為別的花,也就是說,每一種自然界的東西都有特定的材料構成的,他就是陰陽二氣合成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使他得以出現,因為這種狀態使他得以肯定,他是這個而不那個,沒有任何東西不是在肯定自己之後,才能夠出現,一但肯定之後就不能夠改變了。

陰氣跟陽氣有各種比例的結合,一但結合成了一樣東西,使他出現就不能再換了,就不能再結合成別的東西了,所以到三的時候,這個三代表陰跟陽跟和三種氣,接著就三生萬物,三個可以直接表現出來什麼,萬物了,因為萬物都是陰陽和,三個結合的力量,所以最後才講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生一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真常造物之實理,謂之道,即無極而太極也。

道生一,一者,理也,此理能一天地萬物,是以謂之一,有此道,便有此一。

此一流行於天地,便是五行四象,流行於人事,便是三綱五常,流行於身心,便是性命魂魄,仁義禮智,為萬物總會之理,萬理總會之源,添之不得,減之不得。

 

一生二

二者,陰陽也,陰陽者,氣之動靜也。

氣之動而為陽,氣之靜而為陰,有此動靜,所以有此陰陽。

陰陽之妙,本非有二,太極未發之前,靜而為陰,太極已發之後,動而為陽。未發者,理也,已發者,氣也,氣行而理著,二者,二其動靜也,一之理,生二之陰陽,故曰,一生二。

動者,動不妄動,必靜極而後動,靜不妄靜,必動極而後靜,動靜兩端,是為天命之流行,萬物之始終也。

 

二生三

三者,三才是也,二氣不交,三才不立,是故得其氣之輕清者,天之道也,得其氣之重濁者,地之道也,得其氣之中和者,人之道也。

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人,天地,人,皆本於二氣,交合之妙,故曰,二生三。

 

三生萬物

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有性有命者,謂之萬物。

二氣交,而三才立,三才立,而萬物之形體出焉,經綸天地,成就品類,皆是此三者之才也,故曰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一句話是對三生萬物進一步的解釋,三怎麼生萬物?就是萬物它都是有陰有陽,負陰抱陽就是陰氣陽氣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激盪、相互的作用。

負陰而抱陽,萬物他是背靠陰面向陽,由陰陽激盪而成的和諧體,把萬物每一樣東西當作一個和諧體,一定是陰跟陽的結合。

莊子說陰陽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有父母,我們的父母也有他們的父母,一直往上找,到最後只能說宇宙裡面有兩種氣,就是陰氣跟陽氣,陰氣跟陽氣的結合就構成了,宇宙特定的生命。

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宇宙萬物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道存在,這個道展現一個整體,然後這個整體裡面展現出陰跟陽兩種氣,氣就是動力,一種是主動,一種是受動,這兩種氣互相激盪摩擦,就形成了各個不同的小小東西,萬物嘛,每一樣東西又有陰又有陽的成分,它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和諧的狀態,就是萬物個別的情況,每一朵花每一顆草它本身都是和諧的狀態,人類科技再怎麼發展,也不能創造一顆草一朵花出來,

十八世紀歐洲康德的思想,康德認為是一個原始的氣團星雲,星雲構成這個宇宙,最後逐漸的分化,才形成天地日月星辰,老子是一個哲學家,他不是具體探討這個宇宙像科學那樣怎麼形成的,他是講宇宙從哲學抽象來講,他是這樣一個過程。

 

天地萬物各含陰陽兩種成份,氣以為和說的不只是男女、雌雄兩性要和諧相處,更表示人人與萬物也都應該調和自身的陰陽二氣,讓他們臻於和諧圓滿的境界。

 

沖就是一種交變,一種交沖,陰陽相互的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沖並不是只有交變、交沖這麼單純,而是包含了八字命理所說的生、沖、剋、合、刑、害在裡面,老子只是用一個『沖』字作為代表,融和了這些沖合,於是產生一個新的和諧體,就是三,叫沖氣以為和,有了這個三,於是宇宙萬物就產生了。

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有另外一個宇宙生成圖式,就是周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和老子不同,老子是一二三,周易是二進制的生法,這兩個圖示都從不同的意義上,是古代哲學家們對宇宙生成的一種抽象的概括,一種認識,在這個認識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強調的是在這個一裡面,它不是一個絕對的一個純一的東西,它是一個混沌的統一體。

這個統一體實際上已經有包含對立的雙方,也就是一當中有二,二當中有一,一是統一體,二是這個統一體當中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的存在發展,都不能離開這個對立的統一體。

老子的哲學、道論,是體現為對宇宙生成的,一個粗步的探索和看法,他所說的一二三,是指出道創生萬物的一個過程,混沌未分的道實際上已經稟賦了陰陽二氣,那麼這裡面強調了這個沖氣,陰陽二氣的作用。

 

在注老的書中有一段是這樣解釋的,沖氣就是陰陽一氣的中心,虛中之氣,虛中之氣是含有萬物造化之機的,所以萬物得其沖,便有生生化化之妙,此中之理若以人身比喻如下:目有虛靈而能視,耳有虛洞而能聽,鼻有虛孔而能嗅,口有虛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有虛竅而能應,因此萬物皆以沖虛為本。

 

『沖』此字是老子用以形容牝牡相合之時,搖動精氣之狀。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和氣乃天地陰陽之氣交通諧和之氣,聖人日受之,則其德日趨完善,則與物無礙,乃可遍知天下,窮於四極。是以知,『知天下』、『通四極』的關鍵。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

人最為厭惡的就是孤、寡、不榖,誰都不願意處在孤德、寡德、不善這樣的一個地位上,但是王公以為稱,但往往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王公都是用這些詞來稱呼自己,這豈不是以柔弱來自損嗎?如果侯王不自損,天下便不自歸了,所以以虛下為用。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損、益它不是絕對的,這兩種現象是可以相互的轉化。

所有的一切的事物,有時減損它,反而他卻得到增加,那麼相反或益之而損,有時看起來是增加了,實際上它卻是減損了。

所以不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它是一切事物所持有的一個特點,這就是老子的辯證思維的思想。

 

文子符言篇云: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己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己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免于無罪,而急求名者必挫。故福莫大于無禍,利莫大于不喪;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別人所教導我們的,我亦教之,我也用來教導別人。

教導別人是教導什麼呢?就是下面這一句話。

 

王弼注:我之教人,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凡古人流傳之善言以教我者,我亦以之教人,述而不作也。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

是堅硬的。

強梁就是自認為堅強、剛強的人,就是前幾章我們所探討的,喜歡自以為是、鋒芒畢露得人,這些人太過於堅強、剛強就不得善終,不能長久。

老子主張柔弱,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強。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我將以為學父

教父即學父,猶今言師傅。

在解老的注解當中,這個父有不同的解釋,有的版本寫輔,輔有開始的意思,直接解釋這個父就是一個根本的東西,宗旨的東西。

我把這個東西當作一個施教的一個宗旨,什麼宗旨,強梁者不得其死,要柔弱,柔弱勝剛強,太強容易折斷、容易死亡,要有彈性、要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