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无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這一章講的就是統治者對人民應該退讓、謙下、不爭,這樣使人民不感到有任何的負擔和壓力,任何的患害,這樣的人如同江海一樣,處在一個低下的位置,也就是老子所推崇的上善若水的善下。

這一章所講的不爭,並不是一味的主張不爭,特別在今天的我們,處在競爭的時代裡,老子不是不讓大家競爭,而採取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爭呢?是以不爭為爭,這裡的不爭,它有一個特定的含義,就是不能與人民爭利,與人爭名、與同事爭權,爭來爭去將一無所有,如果不爭天下樂推,反而能夠成就你的事業,也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所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德之,不處也。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江海包含了一切的山谷水流,百川皆歸於海,海能容納一切細流,所以稱之為海,老子再三用海來比喻,形容一個人的學問、道德、品格的修養。

以其善下之,因為大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容納了來自各處的淡水、鹹水、清水、髒水等一切的水,甘願處在最低下的地位,就是老子講的處眾人之所惡,淨穢皆能容納,故幾於道,故能為百谷王,而成為土地上最大的海洋,因此人的修養要像海洋一樣,能包容一切。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在道德經裡有很多聖人,這個聖人是指道家的得道的聖人,不是儒家的聖人,得道的聖人想統制人民,必以言下之,他說話一定要謙虛、要謹慎,言下就是說話要謙下,最少要做到說話不刻薄,態度也要盡量謙虛、柔和,表示一切老百姓是主人,我是『寡人』寡德之人,是人民的奴僕。

欲先民,想領導大家自己必須把本身的利益先擺在後面,老子在第七章講過: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好處時要讓百姓人民先得,不能與人民爭利,遇到困難時我先去面對,這就是領導的原則,也是領導人的道德。

在這裡老子強調身為一個領導人,必須謙卑才能讓萬眾歸心,不管是經營一個國家和一間公司,好的領導人不只要能接納各種不同的人才和意見,更應該主動去網羅不同的人才,聽取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反對自己的人和觀點。

 

文子符文篇云: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與,不在求。是以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

河上公云:欲在民上,法江海處謙虛下,欲在民之前也,先人而後己也。

聖人必能謙下尚可居尊,居後尚可率先。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有道的聖人站在最前面,人民百姓並不覺得他佔了先,也沒有妨害了大家。

這些聖人、政治領導的做法與道德,就能處上而民不重,他雖然處在最上面最高的地位來統治人民,而民不重,但是人民不感覺沉重、負擔,這是說老百姓感覺到沒有重擔,沒有覺得有壓力。

 

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无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這樣言下之、身後之的聖人,那是天下人樂於推戴,天下歸心,那是自然而來的。

因為他不與人爭,利益由別人先得,壞事情由他先面對,由於聖人之道是處不爭之位,故天下莫能與爭,世界上沒有人會與他爭、能與他爭,這就是不爭而爭、無為而為。

 

非以其无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今本作「以其不爭」,帛書作「非以其无爭與」兩說對立,只有從經文中找出共同的含義,才能判斷孰是孰非,前文云:「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此乃說明聖人非無爭,而是謙虛自下,讓先自退,如云欲上而言下,欲先而身後。則同第七章:「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同一種語義和句形結構,從而足證帛書確保存了老子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