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是玄奘法師所造的,玄奘法師就把八個識,把它分成四章,第一章說明前五識,第二章說明第六識,第三章說明第七識,第四章說明第八識。

每一章都有三頌,每一頌有四句,每一句是七個字,前兩首頌是說明有漏位的情況,第三頌是說明它轉識成智之後的清淨相。

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四十八句,但是卻把唯識學的義理,完全包括在裡面,可以說是唯識學最簡潔的綱要,也是學習唯識最重要的指南。

 

研究唯識,第一部要修學的就是《百法明門論》,再來就是《八識規矩頌》。

百法明門論就是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個法,有為法包含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六種無為法,加起來一共是一百個法。

整部百法明門論的重點是,藉著九十六種有為法,希望當下能夠去體證無為法,而了悟一切法無我的道理,簡單的講就是要悟到『一切法無我』。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境界來的時候,就夢幻不起來了,一切法感覺都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不明白宇宙萬法,它是如何生起的,所以要我們不執著是很困難的,除非你證到人無我、法無我,才可能了知宇宙萬法,真的是夢幻泡影。

 

一切法它到底是怎麼生起來的,就是從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第八阿賴耶識又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從一念無明妄動來的,簡單的講就是自己想出來的,也就是你自己的念力所造成的。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都是清淨的真心,真心是離一切念,離一切相的,今天我們會淪落於六道,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一念動就有了第八阿賴耶識,所以第八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的,真心加上那一念的妄動,而有了第八阿賴耶識。

然後第八阿賴耶識再變現出能緣跟所緣,就是見分跟相分,而有了一切法的生起,一切法包含我們的身心世界,佛說:『一切唯心,萬法為識』,一切都是從真心所變現的,都是八識所變現出來的,從念頭生起的。

 

有了見分、相分,我們就把見分當作是『我』,把相分當作是『法』,實際上它是從阿賴耶識的自證分,所變現出來的,因此就在因緣所生『依他起性』的當下,起了『遍計所執性』。

當我們明白一切法它是怎麼生起的,就能夠在面對一切境界的當下,不起遍計所執,不起我執跟法執,就能夠回歸到『圓成實性』,回到我們的真心本性。

 

八識規矩頌經題

『八』就是八個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再加上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一共是八個識。

『識』就是認識、了別種種的境界的意思,能夠了別境界的心識有八個,所以稱為八識。

『規矩』就是這八個識各有各的規矩:

第一個就是『識境』,就是八識它所緣的境,它分成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境。

第二個就是『識量』,就是八識它所緣外境的量度,它分成現量、比量、非量三量。

現量,就是眼前當下所看到的境界,這個就是現量。

比量,就是這個境界不是現前的,是比度出來的結果。譬如說:地上濕濕的,就知道剛剛下過雨了,沒有當場看到雨,所以它是比量,就是比度出來的一個結論。

非量,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叫非量。譬如說:龜毛、兔角。

性境,前五識所了別的境界,就是性境的,當下現前的就稱為性境。

獨影境,就是第六意識單獨造出來的影像,前五識沒有起作用,不是當下現前的,譬如晚上做夢,夢中有種種的人物、種種的境界,這就稱為獨影境。

三境三量請參閱百法名門論心法

 

第三個就是『識性』,八識各別有它相應的善、惡、無記,這個就是識性。譬如:前五識善、惡、無記都有,跟善心所相應就是善性,跟煩惱心所相應它就是惡性,不善、不惡的當下就稱為無記。

第四個,就是在三界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八識它所活動的範圍。

第五個,就是八識各別相應的心所,就是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個心所。

第六個,就是八識所有的依緣,就是要生起八個識,所依的境緣有哪些,譬如:眼識九緣生,耳識惟從八,鼻舌身三七等等。

第七個,就是八個識它各別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規矩。

第八個,就是介紹八識什麼時候能夠轉識成智,就是前五識是轉成成所作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第九個,就是八識轉識成智之後,它會生起什麼樣的作用,怎樣來利益眾生。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前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前五識所對應的境界就是現量性境,只是『了境』之用,它若不去配合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本身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直接發出來的作用。但是,它若是配合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和百法明門論『心所有法』五十一個心所,裡面三十四個心所相應,也就是前五識頌文第三、四句『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我們之所以能做善、做惡,主要還是『心所』的作用,修行就是修這些心所,但是,前五識並沒有自主性,換句話說,它自己做不了主,既然自己做不了主,很明顯的就一定是跟著第六意識轉,但是,第六意識又是第七識的作用,所以基本上它還是受到第七識末那識所控制,跟著第七識來轉。

楞嚴經的經文『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這個『精明』的功能,在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的作用是『了境』,了境就是現量性境,了境的意思是,對於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照見境界,但是不起『分別』,會產生分別的是『識』的作用,而不是精明。

我們的前五識和第六意識都依著同一個『精明』,這個精明的功能和六根配合起來,便可以起用,當和外面各種事物、境界接觸時,就是『分成六和合』,這種靈敏覺知的功能就是我們八識之『體』,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我們把心念轉到八識之體上去,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在八識上面轉,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當『精明』透過眼根覺察到境界的時候『能分別色』,其實,這裡所謂的分別色,是站在一般凡夫的立場而講的,當六根和境界相映照的時候,最原先的第一念是不起分別的,因為前五識的作用,它好像一面鏡子,只是照了境界不起分別,只有當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和它配合時,才會產生分別,以眼識為例,眼根最初和境界接觸時,只是了境,也就是境像清清楚楚的在眼根上呈現出來,但是第二念加進去,第六意識的分別意識和它配合時,就有了眼識的作用,其他如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現在打個比喻,如果你開車看到紅燈,會不會告訴自己,有紅燈要煞車了,應該不會嘛!對不對,是不是很自然的就踩煞車減速,當紅燈轉成綠燈,你會不會告訴自己,綠燈了可以走了,也應該不會嘛!對不對,這整個過程,從看到紅燈到停車,轉綠燈開車,不起一個念頭,這就是『了境』,如果等紅燈的時間過長,心理起了不耐煩,這就是『分別意識』,這就是第二念,就是『識』的作用,有識就一定有痛苦、有輪迴。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六根都可以以『了境』的方式來處事、待人接物,面對所有的境緣,可以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原因是我們有我執有貪、瞋、癡三毒。

 

還沒有進入頌文之前,先解釋為什麼前五識合起來只有一個偈頌,它有七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前五識它同樣是以淨色根為所依,就是眼識依的是眼根,耳識是以耳根為所依,鼻識是以鼻根為所依,舌識是以舌根為所依,身識是以身根為所依,這五根都是屬於淨色根,而不是扶塵根。

淨色根就是屬於神經系統,它是清淨的四大所造的,眼睛看不到,扶塵就是外在的,可以看到比較粗糙。

所以第一個理由是前五識都是以淨色根為所依,所以我們把它合在一起說。

第二個理由,前五識同樣都是以五塵境界為所緣。眼識緣的是色塵,耳識緣的是聲塵緣,鼻識緣的是香塵,舌識緣的是味塵,身識緣的是觸塵。

第三個理由,前五識都是屬於性境,同樣都是緣當下所有的境界。

第四個理由,前五識同樣都是屬於現量所得,是當下的作用,不是比量或非量。

第五個理由,前五識同樣是向外門轉,就是說它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在外面,所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是向外去攀緣這個五塵境界,不像第七識它是往內緣。

第六個理由,前五識同樣都是有間斷的,有時候看,有時候聽,這中間是有間斷的,不像第七識它是恆審思量,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就知道那個俱生我執有多難斷。

第七個理由,轉識成智之後,前五識都叫做成所作智。

基於這七個理由,六個在雜染位,第七個在清淨位,所以把前五識歸在一類來講,作了三首偈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什麼叫做『性境現量』?

就是當下現前的真實的境界,就叫做性境。這個『性』就是真實的意思。

譬如:眼前看到一朵花,前五識沒有辦法分辨它是什麼花,當眼識一看到,就只是花的樣子而已,還沒有分別它是什麼花,這當下的第一念,就是現量性境。

如果起了第二念,就是第六意識已經加進來了,這時馬上就知道什麼花、什麼顏色,那是第二念,第六意識加進來之後才有種種的名言計度,就會給它種種的名稱跟言說,去形容它是什麼花,什麼形狀,什麼顏色,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加進來之後才有的,但是前五識它沒有分別,當下就是現量性境。

性境現量就是當下所看到的樣子,是真真實實的在我的眼前,不是夢裡的,也不是虛假施設出來的,這些都不是性境、現量。

性境現量有四個重點:

第一個,這個境界一定是當下現前的,它不是過去的,也不是未來的。

第二個,真實不虛假,確實有這個境界,它不是假設、妄想推論出來的境界。

第三個,認知沒有錯誤,當下看到的就是花,絕對不會認錯了,不會看成別的東西。

第四個,可以親自實證到的,就是憑直覺,馬上就可以親證到這是一朵花,沒有透過第六意識的想像、思索、考慮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它的識量就是現量,『現量』就是當下能夠認識這個境界,這個『現』是顯現的意思,它當下就能夠顯現。『量』就是度量,就好像拿尺去衡量東西有多長,現量就是用我們的心去度量這個境界,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這就是識量。

所以境界現前,我們的心就可以馬上顯現它的量度,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花就是花、樹就是樹,可以親證沒有錯誤,這叫做現量。

所以,所緣的境界是性境,能緣的心就一定是現量,前五識就是現量,所緣的境界,就是性境。

性境現量請參閱百法名門論心法

 

什麼是三性?三性就是善、惡、無記。

前五識都通善、惡、無記三性。

前五識它是屬於性境、現量,照理講它應該是沒有分別的,應該是不會通善、惡、無記性的。

前五識它通不通三性,就取決於第六意識,如果第六意識當下的作用,是跟煩惱心所、不善心所相應,當下它就是惡性。如果第六意識當下跟善心所相應,就是屬於善性,當善、惡不能記別的時候,就稱為無記性。

所以我們就知道,前五識最主要是第六意識加進來之後,它才有三性的差別。

譬如眼識本身不起分別,對於美女、醜女不會有概念,但是當眼睛看到美女,而且穿得很暴露的這個時候,第六意識起了不善心的貪念,這時候表現在眼睛上的是,色瞇瞇的狀況,有此可知,前五識會不會跟善、惡、無記三性相應,最大的問題是第六意識。

 

眼耳身三二地居

眼耳身三,就是指眼識、耳識、身識這三識。

『二地』就是三界有九地,它是第二地,也就是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九地:欲界一地,就是五趣雜居地。

五趣雜居地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趣的有情,共同混雜而居的地方,所以我們叫做五趣雜居地,我們的地球就是。

 

色界有四地,色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地。

初禪就是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

無色界也有四地,是屬於四空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三界加起來是九地,第二地就是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

 

眼耳身三二地居,這個『居』,就是止的意思。也就是眼耳身這三識,就到色界初禪就為止,二禪以上就沒有了。

三界九地,八個識它各別的活動範圍不一樣,如五趣雜居地,整個欲界五識都有,可是到了色界初禪,鼻識跟舌識就沒有了,只剩下眼、耳、身三識。

為什麼入初禪鼻識跟舌識沒有了,因為他們的飲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欲界叫做『段食』,就是分段飲食中餐、早餐、晚餐,甚至宵夜,不管幾段,就叫段食。

在四禪八定,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一心五支。

初禪有喜樂,入了初禪以上,在禪定當中生起禪悅,喜樂為食,不必像我們還要飲食,所以他的鼻子、舌頭不必聞香、嚐味,因此入了初禪,當然鼻識跟舌識也就不需要了。

 

到了二禪以上五識都不起作用,五支只剩下喜、樂跟一心了,尋伺有沒有了,雖然它也是以禪悅為食,但是它沒有尋伺的作用。

所以到了二禪五識就不需要,認取外在的境界,已經沒有粗細分別的尋伺,所以眼識、耳識、身識不起作用,到了二禪,眼不見色,耳不聞聲,身不知觸,只剩下意識,前五識都不活動了。

 

在二禪的境界裡,已經沒有種種感受,只剩下意識,三禪、四禪、四空定,也都只有很微細的意識,前五識都不起作用,所以它才會說『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這三識,活動的範圍就到初禪為止。

色界二禪以上的天人,雖然五識不起作用,但是他們還是有五根,色界雖然已經離開欲界這個粗重的形體,但是還有微細的色身,還是有四大,只是它的四大非常微細,不像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地水火風那麼粗糙的四大。

所以色界天人都充滿了光,感覺是透明的,雖然他的五識已經不起作用,但是他們還有五根,是為了莊嚴身相,使身相圓滿無缺,所以五根還是很完整的,只是不起作用。

 

徧行別境善十一

在百法名門論五十一個心所裡面,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有三十四個,這兩句就是說明,前五識它所相應的心所。

第一個相應的就是作意、觸、受、想、思五徧行。

『作意』就是注意。

在我們每天生活的境界裡面,眼睛隨時在看,耳朵隨時在聽,鼻子隨時在聞,舌頭隨時嚐味,身體有種種的感觸,可是當你注意到的境界,你才會看到、聽到,要不然境界很多,不一定就會去接受這些境界,這就是作意,因為你注意到它。

 

當你作意到的時候,我們的心立即就趣向外境,譬如聽到聲音,耳根立即趣向那個聲塵,耳根去跟聲塵接觸的當下,叫作「觸」,再把聲音聽進來,這個叫作「受」,受就是領納外境、去接受這個境界,然後去認識,認識是「想」,想就是認識外境這個作用,然後考慮了之後,決定要怎麼做,那個就是思的作用,思就是令心造作。

我們每天五根面對五塵境界,只要心識一活動,就有五徧行,八個識都有,它遍一切識,也就是五根面對五塵境界,起心動念的開始,就是有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五徧行。

 

第二個相應的就是欲、勝解、念、定、慧五別境。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隨時都有欲、勝解、念、定、慧這樣的作用。

欲就是欲望,對於我們自己喜歡的境界,一味的追求,要享受、要滿足,這個就叫「欲」。

前面我們有談到前五識它是性境、現量,所以當下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會看錯、聽錯,就是對於外境有殊勝決定性的理解,這就是「勝解」。

然後我們對於曾經看過的、聽過的、聞過的味道,或者嚐過的食物、嚐過的東西,身體接觸過的東西,你都會有一種記憶的作用,這個就叫做「念」。

有時候我們看東西,看得很入神,想得很專注,對於所觀察的境界非常專注、不散亂,這個就是「定」。

同時我們在看的當下,或者是聽的當下,能夠去分辨它好不好看、好不好聽,好不好聞、好不好吃,身體感覺舒不舒服,這就是「慧」的作用,「慧」就是對於所觀察的境界,有分別揀擇的能力。

 

第三個相應的就是十一個善法,就是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行捨、不放逸、不害,這十一個善法。

這十一種法它的本身就是屬於善性,它遠離一切過失,而且能夠聚集一切的功德,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它都能夠得到利益的。

 

第一個『信』。

信就是內心絕對的純淨,沒有絲毫的主觀和自己的見解,清淨到了極點,就跟我們的自性很接近了,因為自性本來清淨。

我們一切的修行,其實就是在修一個信心而已,你的信心圓滿,你就成佛了,因為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是你能夠見到那個諸法的實相,見到自己的菩提自性,古德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信非常重要,不管是對世間的善法,還是佛所說的一切法,因為相信你才會精進、才會去做,所以信心它是精進的原動力,也是我們學佛修道,要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根本。

 

第二個『慚』。

慚,就是反省自己的一種自覺的能力。愧就是恐怕對不起他人,是對他人負責的一種情懷。

當我們做了壞事,我們內心會感到羞恥,老是耿耿於懷,或者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種感覺就叫做慚。

想要斷惡修善,就是要靠慚跟愧心,慚愧它的功能就是止息一切惡,能止息一切惡這就做到了,修行的第一步斷惡修善。

 

第四個『無貪』。

無貪,就是不染著。對於已經得到的,我們不會耽著在裡面,對沒有得到的,也不會拼命去追求,就是很安於現狀,這個就是無貪的特性。

一個修行的人對於『貪念』應該深惡痛絕,因為六道輪迴就是一個貪念來的,不但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不貪求,對出世間的涅槃、菩提也不可貪求。

 

第五個『無瞋』。

無瞋就是不起瞋恚心,內心充滿了慈悲心。

古德說:『火燒功德林』,又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都是再再的告誡我們,起嗔心就是替自己修築一條通往地獄的道路,我們豈能不慎。

 

第六個『無癡』。

無癡就是對一切事理透徹明白了解,這個指的是佛法、道法,不是世間法。

無癡等於是有正知正見,也等於是有清淨的智慧,只要能夠明白宇宙萬法,一切真正的道理,自然沒有愚癡,境界來的時候不會迷惑顛倒,也有足夠的智慧來抉擇一切的善法。

無貪、無瞋、無癡,小乘稱之為「三善根」,以大乘來說,做到無貪,就可以成就布施、持戒的功德,你做到無瞋,就能夠成就忍辱的功德,你如果做到無癡,就能夠成就般若智慧的功德。所以不論小乘還是大乘,這無貪、無瞋、無癡都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依於這種根本,你才可以圓滿一切的功德善法。

 

第六個精進』。

精進,就是努力向上的一種進取心。

『精』就是這中間沒有惡法的雜染了,至於『進』要做到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正勤:『對還沒有生起的惡法,不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的惡法,趕快讓它斷除,還沒有生起的善,要趕快讓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要讓它增大』,這就是精進的範圍。

但是以修習大乘的行者來講,這樣還不夠,因為大乘有發菩提心,必須要做到以下三種精進:

第一個披甲精進,就如同戰場上的戰士,披著盔甲往前衝,勇猛的殺盡煩惱賊,這就是披甲精進。

第二個攝善精進,就是廣修一切的功德善事,但是沒有為自己,一念的貪心夾雜在裡面,這就是攝善的精進。

第三個利樂精進,就是利益眾生,宣揚如來的正法,不達目的,絕對不停止,這就是利樂精進,這才是大乘法的真精進。

 

第八個『輕安』。

輕安,就是指我們身心非常的調和安適、輕鬆暢快的感覺。

輕安是修定才會有的,不是世間那種身心暢快,那個不叫輕安,有修禪定才會生起輕安的感覺,有了這個輕安,才可以遠離身心的粗重,才不會有昏沉的現象。

初禪以前的欲界定、未到地定都沒有輕安,初禪開始才有輕安,輕安它主要是能夠對治昏沉,昏沉一旦對治了,就能夠很快的生起慧觀而成就定慧力。

 

第九個『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時時刻刻都保持覺照的心,讓我們這一念心,不讓它放逸、懶惰,並且很精進地在無貪、無瞋、無癡這三善根上面,很勤勉地在修一切的善法。

 

第十個『行捨』。

行捨是精進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來的。

精進這三善根久了,心自然就能夠,非常寂靜地安住在平等、正直的境界當中。

行捨它可以對治散亂、掉舉,做到了行捨,就不會有粗的散亂,也不會有細的掉舉,對治散亂、掉舉之後,就能夠很快的成就定力。

 

第十一個『不害』。

不害就是不傷害眾生,不會讓眾生感到痛苦,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會生起,傷害眾生的念頭,這就是悲心的展現,悲能拔除眾生的苦。

不害也是修戒定慧,行菩薩道的根本。

 

中二大八貪瞋癡

前五識不但跟五徧行、五別境、善十一相應,它也跟煩惱心所相應,是因為第六識的關係,所以它也和兩個中隨煩惱,八個大隨煩惱,還有貪、嗔、痴三個根本煩惱相應。

 

中二就是中隨煩惱,就是無慚、無愧。

前面講要有慚愧心,這個中隨煩惱就是講無慚、無愧剛好跟前面相反。

有慚愧心,才能止息一切的惡行,無慚、無愧當然就沒有辦法,就會生長一切的惡,所以沒有慚愧心,就是做了壞事,自己也不會覺得羞恥,也不怕別人的批評。

 

八個大隨煩惱,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散亂、不正知。

隨煩惱就是隨貪、嗔、痴三個根本煩惱來的,稱為隨煩惱。

 

『不信』就是相對前面的信來說的,如果不信就會懈怠,因為不相信行善會有好報,就不會去行善,不相信世間的善法,就不會行世間的善,不相信佛法、道法,就不會去學佛修道。

會不信的原因,因為它是從根本的愚癡來的,因為愚癡才會不明白事理,才會不相信它就是宇宙的真理。

 

『懈怠』懈怠就是懶惰、不精進,不努力的斷惡然後不精進的為善。

有懈怠它就很難圓滿一切的善法,它也是愚癡來的,因為不信就會懈怠。

 

『放逸』就是不知精進,每天任意放縱五根,在五欲上面享受,不知道有所節制。

放逸就是懈怠,還是跟貪瞋癡相應。

一放逸心就忘失正念,一忘失正念就會造做一切的惡行。

 

『昏沉』就是心昏昧沉重,闇昧不明,簡單的講就是沒精神,頭腦昏昏,一天到晚想睡覺,它還是與愚癡相應。

我們修觀的時候,為什麼所觀的境界總是觀不起來,觀不清楚,原因就是昏沉,昏沉就是修觀最大的障礙。

 

『掉舉』就是心總是在一種輕浮躁動的狀態。

有些人總是喜歡閒逛,到處遊蕩,這是身的掉舉。講話喜歡東拉西扯,言不及義,這是口的掉舉。打坐的時候也是胡思亂想,妄念紛飛,或者是見到種種的惡境界,這是意的掉舉。

掉舉就是跟貪相應,因為貪欲使我們不能得定,它是修定最大的障礙。

 

『失念』就是忘失正念,不能恆常保持正念,不能保持正念,就會增長邪念。

一失念心就散亂,不能夠收攝,不能夠專注在一個境界上面,讓我們不能夠得定。

散亂與貪瞋癡都相應,心一散亂所有的煩惱都來了。

 

『不正知』就是沒有正知見。

知見只要不正,就會增長邪見,它是屬於邪慧,與愚癡相應。

 

前五識與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相應,為什麼沒有慢、疑、惡見?惡見就是五不正見,那是因為要生起慢、疑、惡見,必須要有我執跟法執,可是前五識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因此沒有慢、疑、惡見這三個根本煩惱。

前五識也不與十個小隨煩惱相應,因為小隨煩惱是隨著我們第六意識,分別個別現行的,前五識它是現量任運分別,所以它也沒有小隨煩惱。

也沒有尋、伺、悔、眠四不定,因為這四個不定法都是跟第六意識相應的,所以它沒有這個四不定。

尋、伺是第六意識的粗細分別,叫尋伺。悔,前五識不會後悔,因為它現量、性境,不會後悔。睡眠,前五識也不必睡眠,睡眠是第六意識的昏昧狀態,因此前五識也沒有四不定。

 

五識同依淨色根

淨色根就是清淨色法所成的根,它非常的微細,自體非常清淨,不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所以稱它為淨色根。

前五識所依的根,就是由這種清淨的色法所成的根,那簡單的講,就是現在醫學所說的神經系統。

眼根就是視覺神經,耳根就是聽覺神經,鼻根就是嗅覺神經,舌根就是味覺神經,身根就是觸覺神經,這就是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五識就是要依這個淨色根,才能攝取外境,一旦根跟境互相接觸,就能夠生起五識的作用,但是在攝取外境的同時,還必須要有種種的助緣,才能夠發揮五識的功能。

九緣指的是眼根,眼根接觸外境要生起眼識,必須具備九種助緣,所以說『眼識九緣生』。

 

第一個『所依根』,就是一定要有淨色根的眼根,如果眼根壞了,就一定看不見,所以它第一個是所依根。

 

第二個『所緣境』,就是眼根所面對的境緣,就是這個色塵,如果沒有色塵外境,也一樣看不到。

 

第三個『親因緣』,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如果沒有眼識的種子,也看不見。

這個眼識的種子,就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是由自己親因所生的,所以叫做親因緣,有這個種子,外境現前才能夠生起現行,才能夠看見。

 

第四個『分別依緣』,分別就是第六識,要明了外境,也是要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才能夠看得見,如果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意識,雖然外境現前,也不能夠了別看到了什麼。

 

第五個『染淨依緣』,染淨依就是第七識,當第六識在分別外境的同時,眼識是染的、還是淨的,還是要取決於第七識,如果第七識是染的,眼識就是染的,如果第七識是淨的,眼識就是淨的。

因為第七識沒有轉成平等性智之前,第六意識就是染的,因此前五識也是染的。所以眼識是清淨的、還是染污的,就要看第七識轉了沒有。

當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的時候,第六識也跟著轉成妙觀察智,此時前五識才能夠跟著轉成,清淨的成所作智。

在轉識成智的過程,『六七因中轉』第六識先轉,第七識再跟著轉,六七互轉,因就是修行作功夫。

『五八果上圓』第六跟第七已經轉識成智了,第八阿賴耶識才會轉成大圓鏡智,『五八同體』前五識才會轉成成所作智,因為我們的身根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親因緣,第八轉了前五識才會轉。

所以今天學佛修道成不成功,第六意識是絕對的關鍵,就要看能不能決絕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妄念,否則一切免談。

 

第六個『根本依緣』,根本依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是諸識的根本,所以稱為根本依,任何一識的生起,都要以第八識做為它生起的根本,如果沒有根本識做為依止,眼識不可能生起,其他的識也是一樣。

 

第七個『作意』,這是五徧行作意、觸、受、想、思的作意,當我們的心趣向外境,注意到那個外境,這個就是作意。所以如果沒有作意,我們就會視而不見。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要看見外境,必須要有第八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如果沒有種子,就一定看不見,因為所有的山河大地,包括我們的身根,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所以作意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第八識的種子能夠起現行,如果沒有作意,眼睛一定看不到,其他的識也是一樣。

所以這八個識的一切心識的活動,一定要有作意,要不然沒有辦法起心動念。

 

第八個『空緣』,就是空間,如果沒有適當的空間距離,眼睛也看不見,太遠、太近都不行。

 

第九個『明緣』,就是光明,如果沒有陽光、燈光的照明,眼識也沒有辦法分辨外境。

 

要生起眼識的作用,必須要這九個緣,少一個都看不見,這就是『眼識九緣生』的意思。

 

『耳識唯從八』偈頌所說的八,就是指耳識它需要八個緣,才能夠生起作用。

眼識要九個因緣,耳識只要八個,因為耳識不需要明緣,不需要光明。

 

偈頌裡的『七』,就是指鼻、舌、身這三個識,所具備的緣是七種,就是前面的八個緣當中再少一個空緣,就是鼻、舌、身這三個識,空間距離它不需要。

譬如鼻子聞香味道一定要碰到鼻根,才知道它的香臭,舌根、身根也是一樣,所以這三個識它是不需要空間距離的。

 

現在知道『九緣七八』的意思了,那『好相鄰』呢?好相鄰就好像好鄰居一樣。

每一個識它要生起作用,不管是九緣、八緣,還是七緣,每一個緣不是單獨去幫助五識的生起,而是大家一同的互相支助,互相幫助,就好像好鄰居一樣互相的幫忙,讓這個五識能夠生起作用,這就是好相鄰的意思。

 

合三離二觀塵世

前面我們談到鼻舌身三識,不需要空間距離,所以鼻舌身這三識要生起作用的時候,一定是根跟境是相合的狀態,這就是『合三』的意思。

『離二』指的就是眼識跟耳識,這兩個識在觀察色境跟聲境的時候,根跟境是相離的狀態,因為眼識跟耳識的生起需要空間距離,所以說離二。

『觀塵世』觀就是觀察。塵就是五塵境界,就是色法,因為它會染污我們的心識,所以叫它塵。

『世』是遷流的意思,這個遷流變化的世間,所有的塵境都會染污我們的心識,所以叫做塵世。

五識的作用,就是來觀察這個塵世間的。

 

愚者難分識與根

我們的五根面對五塵境界的時候,所生起的種種認識,到底是這個根的作用?還是識的作用?

我們能看見東西,一般都會以為說我的眼睛看見的嘛,就是我的眼睛能夠看得見,實際上不是喔,前面講過,『眼識九緣生』眼根只是生起眼識的增上緣而已,眼根是屬於淨色根,因為它是清淨的色法所成的根,它是最微細、最清淨的色法所成的,但是,淨色根再怎麼清淨還是屬於色法,既然是色法,它就沒有知覺的作用,所以它不能夠了別外境,所以我們眼根只是照見外境,但是它不能夠了別外境。

所以,真正能夠看見的是眼識,眼識就是屬於心法,心法它就有知覺的功能,心法有八個,而且它也能夠了別外境,所以說能見的是眼識,而不是眼根。

這個情形就好像電視的實況轉播,轉播電台在台北,你在家裡看電視,電台的攝影機鏡頭就是眼睛,電台所放送出來的電波,是淨色根,傳導到家裡的電視機,再由家裡的電視轉換成螢幕播放出來,電視就是眼識、八識心法,重點是第八阿賴耶識裡的種子。

不但世間人認為能看見是眼根的作用,外道也是這樣認為,還包含了愚法的聲聞人,也難分識與根的差別,所以這邊才會說『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個愚者,特別指愚法的聲聞人,因為聲聞人只斷煩惱障,還有所知障沒有斷,所以他對法的見解還是愚癡的,所以我們稱為愚者。

聲聞小乘只講到第六識,沒有第七識、第八識,所以他們就錯認第六識為根,以為這個識、根可以互相作用而能夠看得見。

他們不清楚根跟識的差別在哪裡,實際上它也是非常難分,原因就是根、識很容易被混淆,根、識它們緣的都是色塵,就是說眼根跟眼識,所緣的必定是同一個境界,所以這個時候根、識就容易分不清楚。

另外一個分不清楚的原因是,五根跟五識對於境界都是任運現緣,就是前面所探討的『性境現量』,它們都是現緣當下的境界,然後不起分別,所以很難去分根、識的差別,因為它都是當下任運現緣。

 

前面兩首偈頌,說的是五識在有漏位上的種種相,第三首偈頌是說明前五識在無漏位上,轉識成智的情形。

 

變相觀空唯後得

當我們明心見性的時候,前五識立即轉成成所作智,也就是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能夠轉成成所作智,因為五識要依五根才能生起,五根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所以在第八阿賴耶識沒有轉成大圓鏡智之前,這時候的五根、五識是有漏的,到了阿賴耶識轉成無漏,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這個五根也能夠轉成無漏,依於五根而生起的五識,這時候才能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

一般我們把智慧分成加行智、根本智、還有後得智。

加行智就是在加行位上所生起的智慧,稱為『加行智』。

譬如因聽經聞法而成就的智慧,叫做『聞所成智』,它是屬於加行智。

聽聞之後認真的去思惟觀察而成就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智』,也是屬於加行智。

在加行位上雖然成就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但是,還沒有開悟,還要繼續不斷的行深下去,每天不斷的思惟、觀照,當你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所成就的智慧,稱為『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真實的見到諸法空相。

根本智就是一切智慧的根本,成就根本智之後,後面所起的一切智慧,需要這個根本智做為基礎,然後再起廣大的無量妙用,及善巧方便,來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這個智慧就叫做『後得智』。

後得智就是依於根本智之後才得到的,所以叫做『後得智』。

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它就是屬於後得智,但是後得智不能親緣真如,只有根本智當下,能見到真如空性,心與境才是合一的,可是後得智是從根本智,這邊變相觀空才生起的作用,所以偈頌才說『變相觀空唯後得』,後得就是後得智。

前五識所觀的外境是性境現量,我們在觀察一切現象界的當下,所見到的諸法的空相,這個空相不是真如本相的空,是我們在聞思修的過程當中,所變起來的空相,這個空相和根本智所見的那個空相不一樣,不是根本智所緣到的真如理體,前五識所觀的空相,而是藉著一切有為法去觀出來的,所以它不是真如的本身,而是由根本智變帶真如而起的空相,這就是『變相觀空』的意思。

 

果中猶自不詮真

前五識不但在有漏位不能緣到真如,縱然達到佛的果位,也不能親緣真如。

果中就是指到了佛的果位當中,猶自不詮真就是還是不能夠,親自直接證到真如。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五識只緣現量的境界,只能觀察諸法的事相,不能夠直接去緣真如理體,所以不但在因位是這樣,到了果位上也是同樣,所以轉成成所作智之後,雖然可以變相觀空,但是所觀的是相似的空性,並不是直接證得真如,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詮真』。

 

三類分身息苦輪

在證得成所作智之後,要以三類不同的分身去度眾生,為眾生息滅兩種生死的苦輪。這個三類分身就是:

第一個是勝應身:

這是大化身,示現的是丈六的盧舍那身,唯有十地菩薩看的到,這是最殊勝的應身。

化這大身為十地菩薩宣說十波羅蜜,令他們依法修行,息滅變易生死的苦輪。

六道當中是分段生死,四聖法界以上都是屬於變易生死,這個時候息的是變易生死的苦輪。

 

第二種是劣應身:

這是小化身,是為適應二乘、還有凡夫的機宜,示現丈六金身,金代表尊嚴,也表示尊敬佛陀的之意。

化這金身為二乘、凡夫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種種的法門,讓我們能夠依法修行,而息滅分段生死的苦輪。

 

第三類是隨類應身:

這是隨類不定化身,是為了適應各類不同的機宜,示現隨類的化身,可以化人,也可以不化人,六道都可以化。

這隨類不定化身,是為不同各類,說各類所能接受的教法,只要依法修行,就能夠離苦得樂。

這隨類化身它大小不定,可以遍十方剎,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隨不同的因緣,不同的種類,化現不同的身,說不同的法。

當一個凡夫修行成佛之後,很自然的就能夠現這三類的分身,來利益一切眾生,而且佛現化身的時候,不是隨自己的意思,是適應眾生的根性,在不同的國土作這三類的分身,是應眾生根機而現的,不是隨自己的意思。

 

成所作智有兩個意義:

第一、諸佛如來一切所應做的自利事業都已經成辦,就是說祂自己方面,不論是所應斷的、所應修的皆已成辦,這是以自利來說。

第二、在成辦自己所應該成辦的一切之後,還要成辦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那這個利他的無量事業要由化身來成辦,這就是祂要有三類分身的原因,成就化身又要依智慧才能夠生起,這個智慧就叫做成所作智。也就是說,這個智慧能夠成就普度眾生的事業,所以叫做成所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