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禪要――三際托空

禪定

禪定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關鍵、樞紐,從禪定裡透出的智慧稱為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從心意識裡,不是從分別執著、思惟想像裡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自然顯露出來的。

前面所談的四種波羅密,是修禪定的前方便,如果你放不下,就不能得定,你有惡業、不能忍辱、懈怠懶惰,也不能得定,可見得前面所修都是為禪定做預備功夫,禪定才是真正主要的修學。

什麼是禪定?禪的意思是不著相,如《金剛經》所講的『不取於相』外不著相這就是禪,『如如不動』內不動心這就是定,禪定範圍很大,盤腿面壁打坐,是修學禪定的一種方式而已,修禪定最主要著重在生活當中,心保持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禪定分三大類。

世間禪定:指四禪八定,這一種禪定修成之後果報在四禪天、四空天,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最為殊勝。

出世間禪定:佛學名詞稱為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是世間的,色界有四種禪定,無色界有四種禪定,一共是八種,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第定,是屬於出世間定,超越三界六道。

上上禪定: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修,凡是能見性的禪定都可以稱為上上禪,出世間的禪定雖然能夠超越生死輪迴,但是不能見性,所以一定要修上上禪,金剛經、六祖壇經所講的道理都是上上禪道理。

禪定治散亂,散亂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這是障礙,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現前,這也是大病,要用禪定的方法來斷除。

止禪

禪定分為止禪、觀禪,我們先來談止禪,止禪須要配合靜坐。

在中國儒、釋、道的靜坐姿勢,大多採用七支坐法,簡稱跏趺坐,又名盤足坐法。初習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如果還是沒辦法單盤,也可以如意坐,也就是正襟危坐,姿勢並不是絕對的一定要採用那一種,端視個人的需要而定,不需要過於勉強。

上座時的步驟

把腿盤好,單盤、雙盤、還是散盤都可以,如果不方便盤腿,正襟危坐也可以,以坐起來舒服為原則,腳盤好之後,把手放好,手掌上下相疊,大拇指相觸,右手在上面或左手在上面都可以。

姿勢坐好之後,身體順時鐘搖動七次,再逆時鐘七次,它最主要就是要把關節鬆開,這樣就可以坐得比較平穩,也可以坐得比較久。

把頭擺正,不可太低或太高,就是鼻子跟肚臍是在同一條直線上面,頭沒有往前低,也沒有往後仰,沒有往左偏,也沒有往右偏,這樣頭就是擺正了。

再下來舌頂上顎,舌頭頂在上面嘴巴牙齦的地方,輕輕地放在那邊,會有口水流出來,如果舌頭太用力,會坐得口乾舌燥,輕輕的就好。

接下來就是眼開三分,眼睛開三分,最主要就是遮掉外面的光線,不讓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所以眼開三分,就是眼睛開一點點,看到前面的位置,前面座位一點點的地方,如果不會昏沈、掉舉最好把眼睛閉起來。

數息:上座之後,心情放輕鬆,先觀察呼吸,看看平常是怎樣呼吸,就照平常時的呼吸,自然隨順它就好,不要控制呼吸,先把呼吸調整均勻,意念守住呼吸看它吸進呼出,亦可把意念守住人中穴,上嘴唇中間,端看個人習慣,以呼吸進出為數1,第二次進出數2,數進就不數出,數出就不數進,一直數到10再回到1,如果數斷了、數丟了就回到1重數,就這樣一直重覆數下去,專心在這個數字上,心不要向外馳散,這個就稱為數息。

息,它有四種息,另外還有四種息相,四種息:

息,呼出去由丹田至鼻端,叫做『出息』,等到氣吐盡的時候,還沒有立刻吸進來,在這個空檔地方,叫做『內出息』,這時間很短。然後就開始吸氣入息,入息是由鼻端至丹田,這叫做『入息』,等到氣吸飽的時候,還沒有立刻吐出去,在這個空檔地方,叫做『內入息』。

這樣加起來,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有四個息,這四個息,不靜坐的人也不感覺有這回事,頂多說有出息、入息,其他二個息是不感覺的。但是,若長時期靜坐,這四個息就出來了,而且逐漸的加長,它會有變化。若年紀大且沒有修行的人,他的內出息的時間較長,其他的較短。若小孩子,他的內入息較長,因為年紀老的人腎虛,內入息是入到腎裡面腎不受,所以內入息就很短,小孩的腎特別強,所以他的內入息就很長。

 

四種息相:

『風相』,風相是不調相,就是你呼吸有聲音,像你鼻塞、感冒的時候,呼吸很大聲,你聽到就很容易散亂,所以很難得定。

『喘相』,雖然呼吸沒有聲音,但是打結、不順暢,這個不順暢就是你吸還沒吸完,你就吐,吐還沒吐乾淨,你又吸,所以呼吸就會變得很不順,這個就稱為喘相,如果數的是喘相,就很容易氣結,很容易氣打結。

『氣相』,呼吸雖然沒有聲音,也順暢,但是不夠綿密、微細,呼吸還是很粗,呼吸不夠綿密,很粗就很難得定,就稱為氣相。

氣相,很容易疲勞,為什麼坐一座修數息,結果坐完很累、很疲勞,就是因為你數的不是息相,而是氣相,所以發現有風相、喘相、氣相的時候,一定要先把這個三不調相,先把它調好,調好之後,調到息相之後才數,所以叫做數息,不是數風、也不是數喘、也不是數氣。

『息相』,三不調相,怎麼把它變成調相,先把心放鬆,身體也放鬆,身心都放鬆之後,觀想氣周徧全身,整個全身都充滿氣,然後用全身的毛孔一起吸氣、一起吐氣,這樣子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剛才的風相、喘相、氣相就會消失,因為氣已經散開來,而且充滿全身,全身毛孔吸氣、吐氣,就等於把你這個不調相全部都調好了,調到綿綿密密、似有似無,叫做息相,就是你的呼吸沒有聲音了,也很順暢了,也很微細、綿密了,這個就叫做息相,這個時候才來數息,很快就入定了,很快就進入隨息,然後得止。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一定是妄念紛飛,非常的散亂,幾乎沒有辦法數,慢慢的可以把心收攝回來之後,可以繼續地數,但是數字會斷,數得斷斷續續,不是數過頭,就是數丟了,再繼續練習,就可以從一數到十,這個數目不會斷,但是一面數息,一面打妄想,接下來,可以數得很好,不但數字可以連續,而且妄念在減少,就是正念力大過妄念力,

再接下來,就是數息不間斷,沒有其他的妄念,心念是隨著呼吸走,呼吸愈快,妄念愈多,當呼吸愈來愈慢,愈來愈微細的時候,念頭愈來愈少,心念也愈來愈微細,會久久才呼吸一次,因為呼吸慢慢變微細了,微細到呼吸幾乎要停止的感覺,就是細到沒辦法數了,到這裡數息可以不必刻意去數,數字也不會斷,粗的妄念已經減少,甚至消失,細的妄念還在,但是它已經不能夠干擾數息的心念。

隨息:當數息數到心念非常的微細,呼吸也很微弱的時候,如果還要提念繼續數,反而會覺得數字是一種累贅,這時候就可以進入隨息。

隨息就是把心念放在呼吸上,心念跟呼吸同步進行,心念隨著呼吸,吸進來、吐出去,呼吸到哪裡,心念就跟著到哪裡,很清楚知道吸氣、吐氣,這個就叫隨息。

這樣一直修到你的心念和呼吸結合在一起了,此時呼吸的狀況會非常的清楚,呼吸是長、短、是冷、煖、或者是輕、重、或者是粗、細,都了了分明,這個時候叫做『心息相依』。

有的人在靜坐時會有身心緊張、急氣的狀況,如修數習時,到最後變成在控制呼吸,這樣數息就沒有辦法非常的專注,還有坐久了身體會變得很僵硬,那種僵硬的壓力,有時會造成胸悶、胸痛,心口不舒服,或者是因為姿勢不正確,造成肌肉緊張,或者是心裡因為恐懼不安而產生壓力。不管是身體僵硬,或者是緊張,還是心裡因素恐懼不安,就是因為聽了太多有關於打坐的負面消息,例如小心走火入魔,小心被附身等等。就是聽了很多的邪知邪見,他對這個法門就是充滿了不安定感,所以他在練習的時候,就會一面練習,一面懷疑,然後心裡面就會造成緊張、壓力。當這種現象產生的時候,宜放寬身體,放鬆心情,把呼吸調好,或是下坐鬆鬆筋骨,然後再上坐,也可以修『制心止』來對治緊張、壓力的狀況,制心止是一種很輕鬆的禪修方式,用它來修一段時間,緊張的感覺就會比較緩和,恐懼不安的情緒也會消除。

止息:心念隨著氣息的出入愈來愈細,細到最後幾乎感覺不到息的進出,這個時候就進入『止』的階段。就是說你這個時候的心沒有緣什麼,沒有緣數息,沒有緣隨息,心只是止在那裡,這個就叫做修止。

心息相依之後,你會覺得還有進出,然後慢慢地、慢慢地,因為心念跟呼吸結合之後,它慢慢又變得愈來愈微細,幾乎好像要停止了,這個時候就進入止的階段,它是很自然的到達。

進入止以後,呼吸慢慢微弱,微弱到好像要停止下來,稱為『粗住』,再繼續微細,就進入『細住』。心念只是停在那裡,偶爾有妄念起來,呼吸也是很久一次,但是不會受到干擾,就是那個心念的力量非常的強,知道有妄念起來了,知道還在呼吸,

但是心都不會受到干擾。

此時,妄念好像被一股力量伏住了,之前沒有修定的時候妄念紛飛,這個時候好像有一股力量壓住妄念,不讓它生起,當下是沒有什麼念頭,但是周遭的情況清清楚楚,也知道坐在哪裡,也知道還有呼吸,也知道妄念偶爾會生起來,但是都不會受到干擾,身體不管坐多久都不會累。

慢慢地,感覺器官也漸漸失去了反應,身體也跟著失去感覺,坐在那裡會覺得手不見了、頭不見了、整個身體不見了,房間也不見了,所有的東西在剎那之間好像消失不見,很多人就在這時候嚇得不敢坐,怕自己不見了,這種情況不是每個人都會有,視個人而定。

『百法明門論』裡面,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而有的,現在第六意識進入現量境,因為沒有妄念的緣故,所以不會起第六意識的分別,所以在當下由第六意識所起分別的那些概念,全部都消失了,所以當下的感受就是身體不見了,不見的意思,是說沒有感覺、沒有反應,不是真的沒有了。

以上是修習止觀初步的練習,更深入的部分請參考天台止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天台止觀一共有四部,第一部是圓頓止觀『摩訶止觀』,一共有十卷,第二部是漸次止觀『禪波羅蜜』,也是有十卷,第三部是小止觀『止觀坐禪法要』,這是禪波羅蜜的第二、第三、第四卷的精華,第四部是不定止觀『六妙門』。

以往修習止觀十之八九都是為了身體健康,其實修習止觀得到身體健康,是在這過程中不求自得的必然現象,修習止觀在我們凡夫來講應該是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為目標,但是,光只是修禪定還是不能明心見性,了脫生死,就算讓你修到四禪八定最高的滅受想定,那也只是向三界六道請長假而已,只要是定境一失還是要再繼續生死輪迴。

所以,只是修定還是不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慧,只有定慧雙修,定慧等持,才能夠明心見性,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慧,在靜坐時就有必要修『三際托空』,把在靜坐時所修的成果,用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所有的境緣,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等日久功深必能達到我們所想要的目標――明心見性。

什麼是三際托空?三際托空就是前面所談的『止息』。在學佛修法的過程中,不管是修什麼法門,都要『一門深入』,怎樣才算一門深入呢?以靜坐來說就是要做到『一念定住』,所謂的一念定住有一定的標準,那就是要觀到『三際托空』,也就是說這個妄念過去了,下個妄念還沒有生起來,中間這一段則沒有妄念,這時要觀現前空空洞洞這個空靈境相,也就是說在靜坐時放棄所有的所緣,將意念住在空靈境相上,或許剛開始會有些困難但慢慢的練習,慢慢的將此空相保持越來越久越好,一直修到一上坐就能夠定住,不起妄念。

在天台六妙門裡的止門有一個『制心止』,所謂的制心止就是觀妄念,就是用『意根』來看妄念,這就是『觀心法門』,首先把你的身心放輕鬆,把呼吸調好之後,然後作意放在觀妄念上,靜靜的什麼都不要想,只要專注看著你心理的妄念,保持高度的警覺,一有念頭生起,心清楚明白念頭生起,不須要刻意的去制止它,它自然就會消失,只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念頭就不會一念攀著一念,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是一種很輕鬆的禪修方式,不要去管呼吸,很輕鬆的看著念頭這樣就可以了。

用『意根』來看妄念,所謂『看』是自然就看到,不是用眼睛看,眼睛要閉起來,你起個妄念你知道了,就是『看』。『意根』就這麼擺著,慢慢的就發現這裡面有妄念、有境界,你不理它可是妄念來了都知道,千萬不能迷,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初步起觀時妄念似乎一大串,你不要跟著妄念走,妄念就會慢慢的減少,慢慢的修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妄念有次序、會排隊、一個接著一個,再隔一段時間之後,妄念少了,起來一個妄念看著它過去,再起來一個妄念又看著它過去了,自己都看的清清楚楚。再來要修到,這個妄念過去,後面妄念還沒有起來,中間沒有妄念了,這樣一個空空洞洞的境界,就這樣一念定住,這個就是『三際托空』。

所謂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妄念起來了,一下就過去了,又起來又過去了,念念遷流不可能停得住,所以過去的妄念不可得,現在的妄念不可得,未來的妄念更不可得。但是在三際中,這裡有一個『托』的功能,如果沒有這個『托』的功能,妄念又怎麼活動呢?所以功夫一定要做到非常成熟,將它托在這空靈境相上,這就算是『一念定住』了。

一念定住沒有妄念了,就在突然間妄念起來了,起來那一下,你才看清楚,能夠呈現妄念的那個是什麼?你原先不清楚,因為你只看妄念,能夠呈現妄念的那個功能迷失了,但是,你現在已經觀到沒有妄念了,那個是『定』的狀態,等妄念再次起來時,從定發慧,那一下才能夠看清楚。佛法的任何法門,無論是觀音法門、觀心法門,都是要我們去悟這個,都是要我們從妄念裡面去迴光返照。

就這樣將第六意識一念定在這個空靈境相上,定得越久越深越好,如果又有妄念起來,它自然會過去,在下一個妄念還沒有生起來的時候,又一念定住,這樣子一直做,或許會定到連身根的感受都沒有了,到了某一個程度,也許機緣好,或是善根福德也夠,這一念定住就會化了。

只要我們的第六意識一直作意空靈境相上,就一直定在空相上不要跑掉,對其他任何的感受、境界也都不去理會,慢慢的定境自然就會堅固而不受其他心所的干擾,只要依據這個要領一直行深下去,有朝一日,五別境中『慧』這個心所便自然會和『照』功能配合,當下就是進入般若境界了。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這種境相絕對不是用想想出來的,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真正進入行深照的境界,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意念住在空相上,絕對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清楚,而是周遭及感受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不用心意識與它相應而已,我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在三樓窗戶旁靜坐時,剛好一部宣傳車以120分貝的聲音在做廣告,其廣告聲直沖三樓,又在我家門前繞了兩圈,當時我只知道宣傳車在做廣告,並沒有將其廣告內容以心意識與它相應,所以它走後我也不知到它在廣告些什麼,而是事後我上街時遇到才知道。

三際托空是修習觀心法門,最基本的方式,功夫到達一念定住,才算是找到觀心法門的『門』,但是,這也只是找到門而已,這一扇門幾時才能夠打開還不知道,可是,如果連『一念定住』這扇門都沒有找到,就想入門來,那真的是『連門兒都沒有』。

我們修習佛法,一定要從兩方面來著手,一個是在平常做人做事上面,另一個則是在靜坐做功夫方面,靜坐是修行的基礎,若是想要轉化我們的色身,非得靠靜坐修定不可,光只是用般若觀照是沒有辦法轉化色身的,換句話說,靜坐雖然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助道,靜坐就好像汽車加油、充電一樣,把油加滿、電充足,才能發揮汽車正常的功能,才有力氣去『行』,如果靜坐的功夫沒有修好,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容易起觀照,因為我們的習氣業力,很容易就會攀緣到境界上,因此,唯有靜坐的功夫到達一定的程度,定力夠了,才容易在平常做人做事當中成就觀照。

 

下坐時的步驟

最後來談談靜坐後,下坐時的步驟,要下坐時先把心念放鬆,離開剛才的所緣境,就是心念,離開剛才心念放的地方,再慢慢再搖動身體七次,跟剛才上座一樣,順時鐘七次,逆時鐘七次。

接下來再動身體、肩膀、兩個手、頭、脖子,兩個腳,這時候可以放腿,然後兩個手掌心互相摩擦,摩擦熱了之後,摩擦全身的毛孔包括頭、臉,最後才張開眼睛。

剛開始學習止觀初學者,可以從二十分鐘、三十分鐘開始,但是不適合一上坐,就超過一個小時。一般來說,靜坐的時間多長,經行或休息的時間就多長,例如你靜坐半小時,就經行半小時、或者休息半小時,但是每次靜坐超過一個小時以上,休息跟經行的時間就要加倍,例如靜坐一個小時,休息或經行一個小時是不夠的,須要兩個小時,靜坐的時間愈長,休息的時間就要加倍。

初學者一天不要超過四個小時,要多休息、多運動,或者是經行,不要一開始學,就要勇猛精進,沒事情就腿盤靜坐,也不運動、也不經行、也不休息,這樣就會得禪病,這個是邪精進,不是正精進。

靜坐一座要坐多久,不想坐的時候,要不要撐下去,這要看靜坐的情況,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天每一座都不一樣,因為每天身體、情緒的狀況都不一樣。但是,有一種狀況可以參考看看,就是當上座以後,開始進入狀況,身體也開始發熱,覺得身上有一股氣,凝聚在那邊,然後就覺得心非常的寧靜,身體的狀況也很好,好像有股很溫暖的氣籠罩全身的感覺,是暖暖的,然後身體會發熱。等到這一股氣散了,然後

心念也沒有辦法集中了,也開始打妄想了,這個時候就是下座的時候,這個時後就不要再熬了。那股能量已經散掉,此時很難再把它收集回來,那表示身上的能量,只能坐這麼長的時間,在熬下去效果不好,這個時候就下座。

有一個重點要告訴大家的是,一般人靜坐坐的不好,最根本的問題是在於,日常生活、做人做事當中沒有配合做功夫,我們若是想學靜坐,就不能日常生活歸日常生活,靜坐歸靜坐,如果你的生活過得不正常,自己覺得身心不安詳,心理常有情緒、有煩惱,請問?這樣要如何把靜坐坐好,你若真想透過靜坐得到身心的安詳,得到佛法的法益,那就必須把會妨礙你進步的原因找出來,檢察清楚那些事情會干擾到自己靜坐,而加以對治,你在靜坐方面才有進步的空間,而真正的原因往往就在於你的人生觀和日常生活當中。

日常生活盡量單純化,如此一來對靜坐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方面要做人做事,一方面又想不要干擾自己做功夫,那麼就要用一點心思將它們調和一下,如果你不注意這些生活上的調適,只著重在靜坐,肯定不會有什麼效果。

還有靜坐時的時段選擇,盡量選擇精神最好的時段,例如,早晨剛睡起來,或午睡起來的時候,精神好坐起來的效果會比較好,不一定要選子、午、卯、酉,這些時間並不一定適合我們。如果雜事太多、心情不好、身體不適就不要勉強靜坐,反而會得到反效果。

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在打坐的過程中,都會想要去求感應、求神通,求好的境界現前,如果有這種心態,很容易在心理產生一個相,這種相會在我們打坐當中,誤認為是境界現前,事實上這種境界、感應,還是我們用分別心想出來的,不是證出來的證境,請大家一定要記住,不管我們看到什麼樣的境界,不管我們跟誰感應,跟什麼樣的境界感應,就算是和佛菩薩感應,這種感應的境相都是唯識所變,都只是妄相,金剛經不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嗎?就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覺性,其他的都沒有。

 

觀禪

觀禪著重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慧,止禪修的再好,充其量也只是定力很高,功夫很好而已,不能明心見性,所以還要修觀,修觀也就是進入凡夫與聖者的分水領,在心經裡『觀自在菩薩』就是修觀心法門,進而照見五蘊皆空,成就菩提大道。

既然得止,雖然有些定力、定境,但不是修止禪的目的,還沒有辦法開發空性、解脫的智慧,還要把修習止禪的功夫,用在日常生活中起觀,觀察身、心、息的狀況,觀身不淨,觀心念如瀑布、流水、觀息如空中無常的風,如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要這樣觀,這個就是觀禪。

『觀』能斷煩惱、見真理,為何修觀能成為聖人?因為修觀可以斷惑證真,如果

不修觀,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見真理,所以想要成為聖人就必須修觀,修『無我觀,法空觀』。

觀就是觀察思惟,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不斷的思惟觀察,但是,它與一般妄想不同,妄想不是貪就是瞋,或者無記,觀是要根據佛說的真理、法語去思惟觀察,不是虛妄分別,那就是智慧。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是金剛經的無我觀。金剛經又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就是法空觀,能觀到我空、一切法空,這樣就能證得菩提大道。

修習觀禪最好的下手處,就是依四念處修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

修學觀身不淨應從內身觀察起,用心觀察,從頭頂到腳趾,觀察自身的皮膚、血肉、骨骼、毛髮……乃至於身內的大小腸,腸裡面正在消化的食物,五臟六腑,沒有一個是乾淨的,都是污穢、骯髒的。

外在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乾淨的,皮膚有污垢,皮膚內的血肉是腥臭的,如此觀察,對身體的愛執就會消除,就不會認為自己的皮膚是滑嫩的,身體是漂亮的,頭髮是烏黑美麗的,這一切的種種,最終是會變壞的,是不值得我們貪愛與執著的。

再觀察我們的身體,如芭蕉樹的心一樣,一層一層剝下來,剝到最後,它的心是空的。從最外面的表皮層,到裡面的肌肉,再進去的筋,最後面的骨頭,這皮肉筋骨,三十六不淨物,一層一層的包裹,就好像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包裹一樣,觀到最後會發現,它只是因緣合和而已,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觀受是苦

受,就是一種感受,承認並接受外載的苦樂境界,這就是受,但眾生執著種種快樂的感受,因而起了貪愛,拼命去追逐、佔有,就不斷地造惡業,將來就要受種種果報。所以,觀受是苦,是用來對治眾生對『樂』的貪求慾望。

繼續觀察,平常的那種歡笑、歡樂、開心,那種種的感受,它們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會壞滅的,只要是會壞滅的,都是無常,無常故苦,所以它的本質就是苦。

所有的感受可分為三種,一是苦受,二是樂受,三是不苦不樂受,其實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苦受是苦苦,樂受有壞苦,不苦不樂受有行苦,觀受是苦就是要了解一切的受都是苦。

苦受是苦苦:即苦上加苦,如社會上有不少人為了養家活口,不但做工苦,薪水又低,加上吃不好、住不好,身體也不好,本來就已經很苦,又遇到老闆看自己不順眼,再加上經濟不景氣,這又是苦上加苦。所以,諸如此類,可說真是苦上再加苦。

樂受有壞苦:有樂受就會有壞苦,世界上所有的快樂,到最後都有悲傷、煩惱、不管身體或心念都是如此。如行善事,受人家稱讚幾句,心中就會感到快樂,可是當別人不稱讚時,內心就會感到不是滋味。擁有最心愛的東西,不論人、事、物總會讓人非常喜悅、高興、快樂,但當失去時、毀壞時,此時內心的痛苦,應該不可言喻,所以快樂的最後都是壞苦。就像我們吃東西,吃得很可口,就拚命地吃,覺得很高興,結果吃壞了肚子,不但沒營養,腸胃也出了問題,這就是壞苦。

不苦不樂受有行苦:雖然沒有苦也沒有樂,可是心始終還是想東想西,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妄想沒有停過。不想打妄想,偏偏打妄想,所以,有微細的生滅和念頭還是苦,這樣念念遷流就是行苦。

在日常生活當中,應反覆思惟身心的感受,一切都是苦。如果與觀受是苦這個法門一念相應,這樣一來,樂也沒有了,苦也沒有了,不苦不樂也沒有了,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就離開這三受,這個苦與樂就了不可得,就能超脫凡夫的境界,開啟聖人之路。

 

觀心無常

要如何觀心?就是向起心動念處用功,觀照每一個念頭的起起落落、生滅生滅,這樣的覺照,就可明了我們的心念如瀑布、流水,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心境,而是念念遷流,這就是無常。而眾生執著一切萬物皆恆常不變,而不知此均有生滅現象,所以觀心無常,是用來破除眾生對『常』的執著。

除了觀心無常之外,也可觀一切萬物之生滅。如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任何看得見的東西,皆有生滅。人、事也是無常,當無常到來的那一剎那,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一樣東西,可以作為我們生命的依靠,每個人這輩子汲汲營營所追求的一切財富、名利、情感,在一瞬間都有可能幻滅,變成一場空。

生滅就是無常,稱為無常觀,從早上到晚上,我們的念頭都是生滅生滅,念念不住,念念遷流,現在明白了,這就是一個法門,這個無常觀的法門,很快就可以讓我們,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每天要在二六時中,時時提起正念,道業絕對可以成就。

例如當你在病苦之時,就觀這色身是一個無常之物,隨時隨地無常都有可能降臨,最後成為一堆臭骨頭,想要抗拒對死亡的恐懼,就必須認知全世界的人都會死,不是只有我一人而已,就可以去除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世間沒什麼好計較的,因為一切皆無常,時時刻刻把這個『死』字掛在心頭,道業自然精進。

如果對觀無常下過很深的功夫,甘露馬上現前,一切苦、一切逆境都可以接受,因為很清楚那是無常。對於自己長得如何不會執著,飽受欺凌也不會覺得委屈,而會認為對方是在成就自己。對外來的誹謗、批評都能泰然處之,因為知道那都是無常的。如此的觀功夫行深之時,就可以達到寂滅,沒有生、沒有滅的境界,這樣就了生死、出三界了。

 

觀法無我

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的人、事、物,皆要具足種種條件、因緣才能成就。既然是因緣和合,就沒有一個實質的我存在,但凡夫深深的執著這一念一念會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法塵與外境的色塵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東西,同樣的作用,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法塵當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法塵是內在的,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裡面都沒有一個我。

觀察一切法的生起,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可見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就表示是空的,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不論善法、惡法都不可能永恆存在,永恆存在它就不可能改變,既然它會改變,就說明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它都是無常的,它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法只要是有為法,都是無自性、空的。

一切法即是無我,一切現象都是仗因托緣而生,就以『人』來說,人是由骨、肉、血、細胞等組合而成,具足種種條件才能組合成這個『人』,若這些組合因素散去,『人』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要常常思維,死了以後我在哪裡。

一棵樹,要有水、陽光、泥土、根、莖、葉等,因緣合和才能生長,一張桌子,先要有一棵樹,再由工人砍伐,運輸至工廠,再加工製造等,才有桌子的產生。這些都是觀法因緣和合而生,一切色法、心法皆如是觀,就能了達緣起性空,與空性相應,就能了生脫死,這就是觀法無我。

凡夫的身體,主要有二個部分,一個是物質『生理性』,一個是精神『了別性』。不論是物質或精神方面,都是無常生滅的。但是,印度的外道認為,在這個有生滅、有變化、有老病死的生命體裡面,有一個不生滅、不變化、不老病死、永久存在的一種體性,這個東西叫做『我』。如果我們不深入佛法,可能會認同這個理論,可能會感覺這個理論很好,因為認為身體老病死以後,我的體性還會存在,還會再得到一個身體,不論人的、天上的、地獄、惡鬼、畜生,雖然身體是有變化,但是,我的體性是沒有變化、永久存在,印度外道是如此主張。

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以後,否認有我論,沒有我,這個身體就是老病死,裡面沒有我。因為觀察這個生命體,在生滅變化老病死裡面,並沒有那一個不生滅,不變化不老病死的我,另外,這個生滅變化老病死的身體也不是我,沒有我『我』就空了,這些有生滅變化的色受想行識,也都空了,金剛經云:『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就解脫了。

如果主張『有我』,就會認為『我』不可空,在色受想行識裡面,只有生滅變化老病死的東西可以空掉,但是,『我』的體性是真實有,如此,對於『我』的執著就牢不可破,私心亦不可破。人若有私心,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能和平共處,人與人之間就不能解決問題。若是『無我』,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心裡無執著,心裡

無所執著沒有『我』,就可以犧牲自己愛護他人,人與人間就不會起衝突。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不淨觀『觀身不淨』,或者修苦觀『觀受是苦』,或者修『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或者,根據金剛經修我空觀、法空觀,全隨自己的意,願意依金剛經修我空觀、法空觀,或是願意修四念處觀都很好。雖然修止能達到非想非非想定,是很高的禪定,但仍是生死凡夫,而修觀,能夠斷煩惱、見真理,能明心見性。

談到這裡有一個觀念要告訴大家,不論是觀什麼,觀心無常也好觀法無我也好,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與大乘的空性相應,而不是一直在心念的『無常』上做文章,反倒是要在無常之中,去觀其常性,觀『無常本身就是常』,這個道理一定要體會出來,因為我們在生活上修觀心法門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成就般若,而不是為了觀苦、樂、淨、不淨等等,那是屬於小乘法,並不是大乘法。

藉由以上這樣的觀法,就可以體悟到身心息都是生滅、無常、無我的,一切因緣所生法,自性是空的,即可悟到一切法的真實面貌是人無我、法無我,因此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

那既然沒有我,沒有法,所修出來的定境,當然也一定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切的定境,不管你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禪、二禪……四禪八定,還是種種的三昧,都是生滅法、無常、無我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樣就不會執著在定境當中。

到這裡雖然能夠深觀一切法,但還不是究竟,還沒有開悟,因為還有一個能觀跟所觀,能觀就是能觀察的智慧,所觀就是身、心、息、還有定境,一個能觀一個所觀,只要有能有所,就沒有開悟,因為能所對立,在真如本性當中,沒有二元對立,沒有能所對立的,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捨觀,進入不二的階段。

前面講修觀的部分,不論觀什麼,也就是還有一個心念在觀,所以就有一個能觀的心,還有一個所觀的境界,有能觀、所觀還是二元對立。如果用能觀、所觀二元對立,一直修習下去,只能達到對治常、樂、我、淨四顛倒的效果,沒辦法開悟,不可能見到菩提自性。對於二元對立在生活禪的章節我們再來探討。

因此,要再回過頭來,去反觀這一念能觀的心,這個能觀的心,是不是永恆真實的存在呢?反觀這一念心,它也是無常生滅的,既然能觀的心不可得,哪裡有所觀的境界呢?這樣是不是能所同時就消亡了,所以,一定是在能所同時消亡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見到我們的真心本性,因為能、所是我們自性的作用,它不是本體,我們要從這個作用回過頭來,回歸到本體,所以這個能觀、所觀的作用,消亡了之後,就可以回歸到自性,就能照見五蘊皆空。

經過以上的深觀因緣生法,了知一切法不可得,即能止息一切的分別、執著、妄想,回歸到清淨自性,雖已證到清淨自性,但是,證相有相似證、真實證的區別,相似證就是好像是,但不是真實的是,已經很接近,但不是真正的證到了。

為什麼會有相似證,它是平常薰修來的,平常聽經聞法,聽到一些有關於自性的見地,還有名相、言說的種子,種到第八阿賴耶識,在修觀心地很寧靜時,一切好像空掉了,此種子就起現行,以為自己見到清淨的自性,那是第六意識的法塵境界。因為你坐到好似能所雙亡,第六意識已經沒有分別,進入第六意識的清淨現量,無分別的境界,但是並不等於開悟,因為,第六意識相對的是法塵,這個其實就是第六意識法塵境界的現前。

楞嚴經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就是六意識進入沒有分別清淨現量,已經沒有見聞覺知,內守幽閑,就是守住內心那個空空寂寂的,覺得現在能所雙亡,一切好像都空掉了,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那種現象只是第六意識所呈現的法塵境界而已,不是真正的見性了,並沒有真正見到清淨的自性。

是真實證、還是相似證很容易分別,只要出定時,所有的煩惱、習氣都現前,這是假的,修觀時全都空掉了!自認開悟了!一出定貪嗔癡慢疑樣樣俱全,所有的習氣全部都現前,這就是相似證而不是真實證,那是第六意識的法塵境界,並不是真實的證。

真實證就是真正見到清淨的自性,是真正的見性,然後生起了這個空性的智慧,這個空性的智慧是屬於無漏的智慧,所以它能夠斷煩惱,可以斷盡三界的煩惱,然後證入涅槃,了脫生死,這個就是真實證。

悟入真實證的人,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再有過去的習氣、煩惱,了然一切法都不是實有,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但是又宛然顯現、好像是真實存在的,但菩薩深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心隨時安住在清淨的境界當中,不會有分別、執著、妄想。

真實證的境界,就是善分別一切法,但是不染著一切法,再進一步去成就一切法,菩薩就是真實證到,自性清淨的境界,才能夠成就空性的智慧,然後以廣大的慈悲心,行六度、四攝法來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