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

 

 

『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這是玄奘大師的西行誓願,每當這句誓願在心裡迴盪,總會激起對法追求澎湃的波濤。

我們今天能聽聞、讀誦、研討這一部『般若心經』,乃承蒙譯經之三藏法師所恩賜。故在研討本經之時須先講釋譯經法師之經歷,其意是要大家知道,我們皆接受這位法師之莫大德澤,同時亦能依此,認識法師對佛教之極大貢獻。故當飲水思源,紀念厚德,而心生崇敬、讚歎與感念,進而起而效尤。

玄奘大師,河南洛陽人,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元六二年)。俗姓陳,單名一個褘字,十三歲隨兄長捷法師出家於洛陽淨土寺,二十歲受俱足戒。因感於中國大乘經論還不完備,加以當時所譯聖典,有許多隱晦難明之處,難以適從。於是慕法顯之壯舉,發願遠遊西方取經,以釋眾疑。大師於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八月出國西行,至貞觀七年,途經五萬多里的行程始入印度。

根據西京大興善寺石壁上所刻,『慈恩和尚奉詔述序』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內容提及,梵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者,大唐三藏之所譯,三藏志遊天竺,路到益州,宿空惠寺道場內,遇一僧人有疾病,身瘡臭穢,衣服破污,大師留在寺內給予照顧,施與衣服飲食之具,病者慚愧,痊癒後詢問行止,乃讚歎為法忘軀,甚為希有,然八百餘里之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五萬多里,程途多難,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遂乃口受法師訖,隔天僧即不見,大師乃繼續西行,漸離唐境,或途經厄難,或逢諸惡鬼,雖念觀世音菩薩,不能全去,及誦此經發音皆散,唸經四十九遍,失路既化人指引,思食則現珍蔬,及至中天竺摩竭陀國那爛陀寺,忽見前僧,而相謂曰,行程艱險喜達此方,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由斯經歷保爾行程,取經早還滿爾心願,我是觀世音菩薩,言訖,沖空,既顯奇祥,為心經之至驗。

大師留學於摩竭陀國之那爛陀寺,從業於戒賢論詩及勝軍居士,受唯識宗旨,留學印度十數年,遊歷西域百二十八國,巡禮佛蹟,遍訪名師大德參究,所獲梵典六百五十七部,於貞觀十九年正月歸長安,謁太宗於洛陽宮,備受朝廷禮遇。太宗敕住弘福寺,及玉華宮專事翻譯,大師乃網羅賢耆(其中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曾充筆受、證義、潤文等職,道宣律師掌綴文之職),大開譯場,前後十九年間,共譯出重要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大師譯經規模是歷史上最宏大,所譯經論在中國也是最多,在晚年用譯經一半的時間翻譯六百卷『大般若經』最是傑作,大師並著有『會中論』、『破惡見論』、『真唯識量』及『八識規矩頌』傳世。

這部『般若心經』是在太宗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於長安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譯出的,本經主譯玄奘大師,筆受者沙門智仁。

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二月五日,大師圓寂於長安玉華寺,壽六十五。圓寂時,高宗皇帝大哭,三日不上朝,謂:『我朝中失了一件國寶』。葬於長安白鹿原,出殯之日,士女送葬者數萬人,可見當時大師見重於國家,及道德被澤之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