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心。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六識的根,則是第七識『意』根,第六意識雖然有『分別』的作用,但是它沒有善惡,有善惡的是第七識末那識,而第六意識又是直接受第七識的指揮命令。

第六識跟第七識它們的關係非常密切,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眼看到了什麼、耳聽到了什麼,那個分別要靠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雖然有分別,但是沒有善惡,只要第七識意根一加進去就變成了我執『我』在看、『我』在聽,喜歡、不喜歡,我要、不要,全部都俱足,此時前五識也都隨著第七識轉了。

前六識跟著第七識轉,如果第七識所發的是善念,前六識就是善的,要是第七識所發的是惡念,前六識也就是惡的,所以問題就有些麻煩了,因為第七識它是恆審思量,那個恆就是恆常,念念有我,念念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所以就有了善惡之分。

在前六識中,只有第六意識是第七識直接發出來的作用,其他五識並不和第七識有直接相關,前五識若要隨著第七識轉,必須要有第六識的配合,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第六識的配合,不管第七識如何發號司令,都指揮不了前五識,因為前五識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識』,並不直接受第七識的指揮。

在前面我們有討論過,在六根之中,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是屬於『色法』,但是第六意根所對的法塵,只有一半是屬於色法,另一半則是屬於心法,因為第六意識獨頭意識作用所對的獨影境,就是法塵,大家都做過夢,夢裡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識的獨影境,獨影境是第六意識想出來的,和身體應該沒有關係,但是為什麼我們做惡夢會被嚇醒,會被嚇的一身大汗,原因是『八識規矩頌』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身根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親所緣緣』,『見分』與『相分』夾帶在一塊,因此,見分的心理作用,立即影響相分而起生理的反應,所以,第六意識所對的法塵,一半是屬於色法,另一半是屬於心法。

在我們現有的人生中,第六意識對我們的影響最大,我們的人生就都包含在第六意識所造的影像上面,如果這個觀念我們都無法認識清楚,那麼,修行做功夫就達不到現量性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第六意識所造的影像無法消除,那我們便永遠無法得自在、解脫,更沒有辦法明心見性。

 

我們在前五識討論『九緣七八好相鄰』這首偈頌的時候,有說明一個識要生起,必須具備這個『緣』,譬如:眼識就必須具備九個緣,所以第六意識要有作用,也必須要具備五個緣:

 

第一個緣是所依根。

第六意識所依的根就是第七末那識。

第七識它是屬於恆審思量,執八識見分為我,恆常與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四惑相應,它是屬於染污,所以第七識又叫做『染污意』。

『染污』的意思,就是恆常跟這個四根本煩惱相應,這個『意』就是恆審思量,執八識見分為我,這個就是『我執』的來源。

第六識跟第七識的關係又非常的緊密,除非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我了,這個時候第六識才會清淨,但是第七識如果還沒有轉成平等性智,就是恆常跟這個四惑相應,就是念念都有我愛、我見、我貪、我慢、我癡,這個時候第六意識也是念念都有我,因為第六意識它的所依根,就是第七末那識,所以我們稱第六識為『意識』,這個『意』就是依於第七末那意的意思。

 

第二個緣是所緣境。

所緣境就是法塵。

法塵就是五塵落謝的影子,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我們五根接觸五塵之後,會有影像留在心田當中,第六意識先把它轉成自己的相分,再去分別它,做為自己的所緣。

這個情形我們的心就好像照像用的底片,照完像底片滿滿的影像,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再取這個影像,做為自己的所緣,這個就是所謂的法塵。

所以外在的所有境界,其實是第六意識的見分所變現出來的,第六意識它緣的不是外面的境界了,我們以為是真的是看到這個境界,其實不是,第六意識緣的只是影像而已,是前五識五塵落謝的影子,沒有辦法真正的親自緣到外境,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境界。

 

第三個緣是親因緣。

第六意識要起作用,就一定要有一個種子緣,做為它自己的親因緣,讓這個種子來引發心識,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種子才可以讓它生起現行,這個種子就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是由自己親因所生的,所以叫做親因緣,有這個種子,外境現前才能夠生起現行,第六意識才能夠生起作用。

 

第四個緣是作意。

當第六意識把相分變成自己的所緣境,就一定要有『作意』,否則眼睛看這麼多的境界,怎麼去分辨這個境界,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個就要有作意。作意就是令心趣向外境,當心趣向外境,執取各種境界的時候,這個就是作意的作用,所以每個心識活動,它一定要有作意這個緣。

 

第五個緣是根本依緣。

那這些種子含藏在第八識,所以還要有一個根本依,根本依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是諸識的根本,所以稱為根本依,任何一識的生起,都要以第八識做為它生起的根本,如果沒有根本識做為依止,第六意識沒有辦法起作用,其他的識也是一樣。

當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是哪一個種子生起現行,就要看當時的因緣,所以要有內因,然後加上外緣的牽動才能夠生起現行。

 

只要具備這五個緣,第六意識就可以起作用,開始分別,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的分別心,所有的分別都是從第六意識來的,現在大家已經知道,為什麼第六意識它非常容易生起作用,就如同一隻潑猴,因為它活動的範圍非常的廣,而且粗猛,就是因為它所具備的緣少,而且又很容易獲得這五個緣,所以它能夠恆常生起,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

 

第六意識在無心位的時候是不起作用的,也有五個情況:

第一個就是入了無想定。

無想定無就是把第六意識的想心所滅了,在無想定當中,這個第六意識是暫時被伏住,不生起作用。

第二個就是生在無想天。

生前修這個無想定,死後就能夠生在這個無想天當中,入了無想天這個第六意識也不起作用。

第三個就是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是小乘的涅槃,是阿羅漢所證的,在這個定境當中,他不但把想心所滅了,受心所也不起作用,所以叫作滅受想定,這時候的第六意識也不起作用。

第四個就是悶絕。

悶絕就是昏倒、昏過去了,暫時失去了意識,人要是昏倒當下第六意識是沒有知覺的,暫時停止活動。

第五個就是睡眠。

沒有作夢的時候,也沒有第六意識的生起活動,作夢就是第六意識的獨影境所產生的作用,有夢的時候才會有夢境,那個時候第六意識是在活動的,無夢的時候第六意識是沒有作用的。

除了這個五種無心位之外,第六意識是從來沒有停止過活動,所以它的力量活動力最強、最廣,幾乎念念都在分別。

 

前五識的生起,第一剎那是現量性境,這時候的第六識是當下第一念,還沒有對外境產生分別,只是看、只是聽,當下是現量、無分別,這個時候的第六意識就是『明了意識』。

此時的第六意識它的作用,是幫助前五識去認識外境,前五識它只管照境,就好像鏡子反映物體,但是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就要靠第六意識來分別,當第六意識分別之後,前五識才知道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所以『明了』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在幫助前五識去了别外境,所以它稱為『明了』。

譬如:當我們看到一朵花,看就看這個時候作意已經加進去了,最初的這一念就是如理作意,還沒有起分別的時候,第一念是現量性境,這個花很漂亮,一動念第二念就開始分別,這第二念就已經落入比量,

我們的第六意識每天都在分別,連晚上睡覺做夢也沒有停止分別,就算是打坐修定,進入空空洞洞、清清明明的境界,內心好像沒有起心動念了,好像已經沒有妄念了,不管你怎麼形容,它還是法塵境界,除非進入無想定、滅受想定這種無心定,否則就如楞嚴經所說的:『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內守幽閑,好像一個非常寧靜安詳的一個狀態,它還是法塵分別影事。

 

三性三量通三境

第六意識三性、三量、三境全部都通,因為第六意識它跟五十一個心所全部相應,五十一個心所裡面有善心所,有煩惱的心所,還有無記的心所,至於這個善、惡、無記三性,是怎麼去界定它,善性就是順於正理,或者是佛法的道理,自利利他,就叫善性。

不善性、惡性就是它違背正理,不合乎佛法的義理,跟真理相違背,不但損害自己,又損害他人的,就叫惡性。

至於不善也不惡的,就稱為無記性,所以第六意識是通三性,就是善、惡、無記都有。

 

三量三境是唯識學很重要的名相,了解它對於唯識的修學,比較容易趣入,對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照』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了解三量、三境之前,必須先知道什麼是見分、相分。

我們有一個能緣境界的心,這個心就是我們能聽、能看,能覺知所有外在境界的功能,這個心稱為見分,也叫做『識量』,它有『現量』、『比量』、『非量』三量的差別

『量』就是度量,就好像拿尺去衡量東西有多長,也就是認識、知識,也是測量的準繩,就叫『識量』,就是我的心要去度量、衡量,我所緣的這個境界,要去認識、了解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這就是識量。

因此,我的心必須要有一個度量、識量,我才知道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然後我了知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所以叫做識量,它有『現量』、『比量』、『非量』的差別,以唯識學的名稱,叫做『三量』。

 

現量

現量就是顯現在當下的真實境界,而且能夠立即認識這個境界,這個『現』是顯現的意思,它當下就能夠顯現,能觸摸、能看的、能聽到,不需要意識加以思考,馬上直覺者,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如鏡子照境界一樣,也就是說,前五識看到的第一念,第六意識還沒有起分別之前,當下現前的,這就是現量,這個現量也就是五遍行的『如理作意』。

所以境界現前,我們的心就可以馬上顯現它的量度,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花就是花、樹就是樹,可以親證沒有錯誤,這叫做現量。

譬如:眼前看到一盆花,前五識沒有辦法分辨它是什麼花,當眼識一看到,就是花這樣子而已,還沒有分別它是什麼花、什麼顏色,這當下的第一念,這時候第六意識還沒有起分別,這樣的第一念就是現量性境。

前五識的功能只是『照境』,第六識的功能則是對境『分別了知』,當我們看到花,自己知不知道那是花、什麼顏色,當然知道,因為我們本俱的見、聞、覺、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第六識分別了知的功能,此時貪愛的心所還沒有加進來,所以這時候不起任何的情緒,也就是說看就看,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對它不起心、不動念。

這就是五徧行作意、觸的狀態,後面的受、想、思還沒有加進來,受、想、思加進來就是第二念。

如果起了第二念,這第二念就是識的作用,也就是第六意識已經加進來了,這時馬上就知道什麼花、什麼顏色,那是第二念,第六意識加進來之後才有種種的分別計度,就會給它種種的名稱,去形容它是什麼花,什麼形狀,什麼顏色,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加進來之後才有的,但是前五識它沒有分別,當下就是現量性境。

性境現量就是當下所看到的樣子,是真真實實的在我的眼前,不是夢裡的,也不是虛假施設出來的,這些都不是性境、現量。

所以,所緣的境界是性境,能緣的心就一定是現量,前五識就是現量,所緣的境界就是性境。

 

現量性境有四個重點:

第一個,這個境界一定是當下現前的,也就是說它不是過去的,也不是未來的,是當下現在你的眼前的。

第二個,真實不虛假,確實有這個境界,它不是虛幻假設出來的,也不是妄想推論出來的境界。

第三個,現前的認識沒有錯誤,當下看到的花就是花,果就是果,不會把花看成果,把果看成花,絕對不會認錯,不會看成別的東西。

第四個,可以親自實證到的,就是憑直覺,立即親證到這是花,這是果,沒有透過第六意識去思索、想像才得出來的結果。

 

比量

『比量』就是落入第二念,第六意識就開始分別比度,度量你所緣的境界,我們稱它為隨念分別、計度分別。

計度分別就是去度量、計算這個境界到底是什麼,因為我要去認識外境,我的心去攀緣外境,然後我要認識這些外境,所以我的心就會去做一種衡量、度量的一個作用,衡量、度量過後就開始給它種種的名稱、言說,這種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就稱為比量。

譬如,看到遠處有煙,就知道它那邊著火了,看到地下有水,就知道剛剛有下雨,又好比煮了一鍋飯,到底有沒有熟,拿一粒飯起來吃吃看,如果可以吃,就可以比度推測整鍋飯都熟了,這個比度推測所得到的結果,就叫做比量,因為它是比度出來的結果。

比量就是境界沒有現前,是用推測、比度的,這些都是從經驗的累積來的,以世俗的說法,就是用『猜』的,猜對了就是比量,猜不對就是非量,所以啊!我們凡夫眾生都生活在這比量的境界,也就是生活在『虛妄的世界』。

我再舉個例子,假如你看到一部先進限量的『超跑』,超級跑車,非常喜歡,喜歡的不得了,一看到就開始對這部跑車品頭論足、分別計度,心想開跑車的一定很帥、很有錢的公子哥兒,車子是幾年的?什麼樣的引擎?幾匹馬力?等……一連串的『猜』,除非你對這部車有深入的了解,否則你所猜的百分之八十皆不對,首先你怎麼知道開車的是有錢的公子哥兒,搞不好是個糟老頭,說不定是賣車的,更搞不好是小偷,你說是那一個。

其實,我們每天都是用這樣的心態在過日子,例如早上上班的時候,看到老闆繃著臉,就開始猜我昨天是不是那裡做錯了,還是有什麼工作沒有做好。還有聽到某個人講一句不喜歡的話,或是一個不喜歡的舉動,心理又開始猜、想他是不是要對我不利,諸如此類,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都是這樣過日子,如果今天想學佛修道有所成就,用猜、想的習慣一定要轉化它,否則,學佛修道要有所成就──很難。

 

非量

『非量』它其實就是『相似的現量』,或者是『相似的比量』。

這個『相似』的意思,就是當下看到一個境界,但是我們的想法、認知跟原來的境界是錯誤的、顛倒的,也就是說與事實相反,錯誤、顛倒的認知,都叫做非量。

譬如:看到遠處地下有一條長長的,你以為是蛇,當你走近看清楚才知道是繩子不是蛇,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已經有了蛇的『獨影境』,然後又把那個獨影境配合繩子的相,變成『帶質境』,以為真的遇到蛇,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所以說,當下現前的認知,與事實不符、剛好顛倒,或者是錯誤的,所以說:『境界現前,量則全非』,所以叫做非量,也稱為相似的現量。

以上這一種還是一般正常人,常有的非量境界,另外還有一種狀況發生在不正常的人身上,那時候他的精神狀態已經錯亂,覺得時時刻刻有人在追他,或想害他,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但是他卻老是覺得受到威脅,很多精神異常的人,在他們發病的時候,就是處在這一種非量狀態。

 

『相似的比量』也是一樣,如果說你推測比量的結果是正確的、沒有錯誤,這就是真正的比量,如果是推測比度之後的結果是錯誤的,這個就是相似的比量,也叫做非量。

譬如:我們每天生活都以為有一個真正的『我』在作主,每天三餐要吃什麼,穿什麼衣服,做什麼事,都是我自己在做決定,可以自在的作主,所以認為有一個可以主宰,可以自在、自主的真正唯一的我。

事實上沒有這一個可以主宰、又可以自在,又唯一的『我』,所以這個『我』,比度推測的結果,跟事實真相相反,是一種錯誤的推測,比度的結果是錯誤的,所以它叫非量。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修定,修定就是練習保持第六意識的無分別,一直保持這個現量境,把這個現量境時間拉長,長時間保持第六意識無分別,第七識就沒有機會串習我執的力量,『我執』就不會起現行,所以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四惑就會越來越弱,等到功夫深厚了,般若無分別的智慧就會現前。

 

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境。

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的境界,境界就是外在山河大地,還有我們周遭的人、事、物,這些境界就是我們心的所緣境界,這個所緣境界、外在的境界,唯識學稱為『相分』,也叫做『識境』,就是我們的心識去量度的這個境界,它有三種境界『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以唯識學的名稱,叫做『三境』。

三境的境,一般說來,是感官與心識所認識的境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所緣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境又稱六塵,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客觀世界。

 

性境

我們現在把現量和性境一起解釋,這樣大家比較容易了解,什麼叫做『性境』?這個很容易體會,舉凡世間上有實體、有質礙的東西,都屬於性境,例如,山河大地、宇宙星球、車子、房子等等,包括我們的身根,以及色、聲、香、味、觸等五塵,都屬於性境,都是『有體法』。

玄奘大師說:『性境不隨心』,不隨心的意思,是說性境不隨著第六識的分別心而改變其本質,因為無論是我們的身體或者身根所對的境界,都是『實種生』,都是直接由第八阿賴耶識的實質種子所變現,都是『有體法』,無法由第六意識所改變。

就是當下現前就叫做性境,這個『性』就是真實的意思。

性境就是當下現前,現量所緣的都是性境,只要第六意識保持現量無分別,當下所緣的境界都是性境。

當前五識生起境界的時候,第六意識的第一念是明了意識,當下是現量的,這個時候所緣的境界是性境,所以現量的所緣一定是性境。

 

帶質境

帶質境它又分成真帶質,還有似帶質兩種。

真帶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似帶質:『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

比量所緣的境界一定是帶質境,帶質境這個『質』,就是要依託這個本質,而變帶起相分的境界,成為自己的所緣境。

我們以前所經歷過所有的人、事、物,儲存在我們的腦海裡,這些以往的印象,以唯識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五塵落謝的影子』也就是前五識以往過去的影子,所謂的『帶質』就是要依託五塵落謝的影子為本質,第六意識的見分去把這個本質,變現成自己所緣的相分的境界。再說明白一點就是依託我們過去所有的記憶,以及對過去所有的印象為本質。

這個『帶』就是變帶,依託這個本質之後,把它變帶成相分境,成為自己見分的所緣,我們的第六意識它緣的是法塵境界,法塵怎麼來的,就是五塵落謝的影子,以這個為本質,然後變帶起相分,這就是『帶質境』,所以,比量所緣的,一定是帶質境。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某一個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在這個『性境』上面變帶起一層相,然後又憑藉著自己先前對這一層相的認識,而對這一件東西產生長、短、方、圓的觀念,或者對它產生喜歡、討厭的情緒,這一種由第六意識對到現前境界所變帶起來的相,就是『帶質境』。

 

真帶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世間唯有一個相是真帶質,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我相』,我們能緣的心是『見分』,如果所緣的境也是『見分』,就是以心緣心,也就是第七識的見分,返回去緣第八識的見分,把它變成相分境,把第八識的見分,當成是我,執著以為有一個『我』,這個我執、我相就是兩個見分變出來的結果,我相就是這樣來的,這個我是兩個見分變出來的相分境,兩個見分都是心,所以是以心緣心真帶質。

『中間相分兩頭生』這個『兩頭』就是兩個見分,一半是能緣的第七識的見分,一半是所緣第八識的見分,兩頭生起這個相分,這個時候的相分,就稱為真帶質境,所以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兩個見分所生的相分。

第八識見分是從『本質』變帶起的『我相』,稱為『無覆性』,第七識見分所變的這一半『我相』,則稱為『有覆性』,所以,修到了心經第三句『照見五蘊皆空』,只能算是破了第七識有覆性的我執,就是『分別我執』,至於第八識的我執(俱生我執)則還沒有破,因為第七識有覆的一半,完全是『相』,雖是『帶質』卻是獨影,只有第八識這一半才是『有質』。

 

似帶質:『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

似帶質就是五塵落謝的影子,是以心緣色,色就是五塵落謝的影子,第六識的見分,把第六識五塵落謝的影子變成相分,成為自己的所緣,所以這個時候的相分是第六意識的見分所生的,這種情形就好像麥當勞的M,只要看M就會想到麥當勞,所以比量所緣的境界一定是帶質境。

另外一種就是看到當下的境界『性境』,性境是『有體法』有體相的,在八阿賴耶識裡面具有各別的本質種子,但是『帶質境』是『以心緣色似帶質』,是從能緣的『見分』緣到現前的『性境』而變帶起來的相,這種相因為沒有實質的體,所以又稱為『無體相』。

例如,以我的身體來說,我的身體是『性境』,以我父親來看,我的身體是兒子的相,以我太太來看,我的身體是丈夫的相,以我兒子來看,我的身體是父親的相,這些從我身體上變帶起來的相就是『帶質境』而且是『似帶質』,因為這些相沒有實體,所以稱為『似帶質』。

為什麼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因為第六識的見分是以心緣色,把五塵落謝的影子變成相分,成為自己的所緣,這時候的相分是一個見分所生的,所以是『一頭生』。

 

獨影境

獨影境它不需要前五識的配合,第六意識可以單獨起作用,如我們睡著了前五識停止活動,這時候只有第六意識單獨活動,這叫做獨影境,也叫做『夢中獨頭意識』。

除了睡覺作夢以外,還有想過去的事情,想未來的事情,或者是作白日夢、幻想,這些都是屬於獨影境。

獨影境又分成『無質獨影』跟『有質獨影』兩種。

有質的獨影它是緣五塵落謝的影子,第六意識要依託五塵落謝的影子為本質,也就是說,第六意識所緣到的這個境界,雖然不是現在現行的境界,可是它曾經現行過,例如,戀愛中的男女,當對方不在身邊的時候,頭腦就一直想著對方,對方的相是由性境帶質變現起來的,並不是無中生有,所以才把它稱為『有質獨影』。

這個『質』就是夾帶本質,如前面所說的似帶質,似帶質是夾帶以往的印象,看到當下的境界,所變帶起來的境界,但是這個有質獨影,它也是要依託五塵落謝的影子為本質,這個時候是第六意識單獨所生起的活動,並沒有境界限前,這個就稱為有質獨影境。

 

『無質獨影』根本沒有本質,也就是無中生有,天馬行空式的幻想、幻境,它是由第六意識自己幻想出來的相,它是屬於非量,根本就沒有本質可以依託,是憑空去想像出來的境界,這一種相在世間上根本沒有相對應的實體存在,或是它是尚未發生的事件,古德常用龜毛兔角去形容它,它是屬於『無體法』是自己臨時變現出來的『假相分』。

夢境也沒有依託什麼本質,也是屬於無質獨影。

 

三界輪時易可知

這句頌意思是說,第六意識在三界九地當中,活動範圍最廣、最粗猛,是很容易可以了知的。

我們會在三界六道輪迴,最主要的是一念無明,所造的善、惡的業力,造惡業就墮三惡趣,造善業就生三善道,所以整個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善惡業力所造成的。

八識裡面就是第六意識的造業力量最強,因為它活動的範圍最廣,遍三界九地,整個三界九地它全部都可以到達,都可以生起意識的活動,造業的力量強,行相又最粗猛,所以當第六意識對外境起分別,跟善、惡、無記心所相應,當下立即知道這一念是好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馬上就可以察覺,所以才說它是很容易可以了知的。

 

第六意識它可以遍三界九地,前五識在欲界五個識都能夠生起活動,但是到達初禪五個識只剩下,眼識、耳識、身識這三個識,二禪以上前五識就沒有作用。

第七識跟第八識,它是一種內緣、內執的力量,就是第七識的見分執八識的見分把它當作是『我』,所以它是內執,第八識它只是含藏無量的種子,跟外面的六塵境界沒有關係,所以它的行相是非常微細,很難去了知的,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察覺第七識跟第八識的作用,除非定力很高,或者是證到八地以上,你才可以了知第七識跟第八識的作用。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五十一個心所請參考百法名門論

第六意識跟五十一個心所全部相應,所以造業的能力最強,但是它自己沒有辦法單獨造業,一定要配合心所,雖然跟五十一個心所相應,但是這五十一個心所,不可能同時生起,而且善跟惡是互相衝突,所以第六意識是善是惡,就要看它隨當時的因緣,以及所相應配合的心所,來決定是跟善相應,還是惡相應,還是無記相應。

如果第六意識它接觸的是善境界,這時候第八阿賴耶識,善心所的種子就會生起現行,然後跟意識互相配合,去完成善業。

如果遇到的是逆境、惡境界,這個時候根本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還有小隨煩惱,就會從我們第八識的種子生起現行,跟意識相應,然後去造惡業,這就是善惡臨時別配之的意思。

 

性界受三恆轉易

性就是善、惡、無記三性。

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受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這一句頌是說第六意識它在三性、三界、三受當中,就是不間斷而且迅速的在改變、轉化。

第六意識跟五十一個心所全部相應,所以它的活動轉變非常迅速,譬如:善、惡、無記三性,人心就是善變一下善、一下惡,不善不惡的時候,就是無記的狀態,所以它容易變來變去,沒有辦法固定不變,因為相應的心所太多,所以內心太亂。

第六意識在這個三界當中也是不斷的在改變、轉化,就以修定而言,如果沒有入定之前都是在欲界,一旦證了初禪以上,就入了色界,這個時候的心是色界心,如果又再繼續證入無色界的四空定,當下的心就是無色界心,但是當你退失禪定,又回到欲界心,所以欲界、色界、無色界它一直在改變、轉化。

我們凡夫在三界六道不斷的頭出頭沒,輪迴永無休止,也是一直不斷在恆常轉變改易。

第六意識在這個三受當中也是恆常轉變改易生起,一下苦、一下樂,沒有特別的苦樂受的時候,就是捨受,它也是很容易變來變去,沒有辦法固定不變。

 

根隨信等總相連

根就是指六個根本煩惱。

隨就是指大隨、中隨、小隨煩惱,一共有二十個隨煩惱。

信就是指十一個善心所。

這個『等』就是剩下的五徧行、五別境,還有四不定。

這句頌就是說第六意識,所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都是隨從第六意識,識性的轉變而互相牽連而起的。

這個『總相連』的意思就是,當第六意識的識性是善的時候,其他的善心所就會一類俱起同時跟它相應,譬如:信,只要具足這個信心,其他十個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不放逸、行捨、不害就會同時跟它相應生起,所以這個善法很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個其他的都有。

這裡缺少了個一個輕安,就算具足信心也沒有輕安,因為輕安要修定證入初禪才有,我們平常的樂受,或者是快樂喜悅,都不能夠叫做輕安,所以輕安就沒列入這裡面其他九個都有。

但是只要得輕安,前面十個善法都有,在介紹色界初禪的時候,就已經有說明證到初禪有十種善法功德生起,就是這十一種善法。

只要具足這個信心其他的善心所都有,但是只要一個懷疑不信,善的通通都沒了,其他的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同時相應生起。

其他的五徧行、五別境、四不定等也是一樣總相連,同時相應生起。

 

動身發語獨為最

這句頌是說明第六意識的作用,就是造業力量最強。

第六意識就是因為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所以造業的力量最強,在造業的過程,動身發語的時候它必須具備三種思慮,一定要有這三個才能完成身、語造業的過程。

第一個『審慮思』。

思,就是令心造作,令心造作就是造業的意思。

當我們的第六意識在造作之前,會對當前的境界先做一番的審度思量,來審查要應該怎樣回應這個境界,這就是『審慮思』。

簡單的說就是先考慮,考慮之後才做決定,決定了,就是第二個『決定思』。一旦決定,就要說出來、做出來了,所以就有第三個『發動思』,最後發動身、語,造作身業跟口業。

前面的審慮思跟決定思,是先考慮,然後做決定,還沒有造作,所以這兩個是屬於意業,一旦決定了之後,就決定怎麼說、怎麼做,最後完成造作身語的惡業。

雖然第六意識是一切罪惡的罪傀禍首,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第六意識,我們還是不能完成一切的善業,以及修行,所以第六意識非常的重要。

 

引滿能招業力牽

這句頌就是說明引業跟滿業的性質差別。

引業,引就是牽引、引導,引導我們去六道任何一道,投胎的總果報體,也就是我們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引導我們去投胎轉生的那個業力,稱為引業。

滿業就是這個總報體上面獲得圓滿決定的業。

譬如:投胎做人,但是每個圓滿的業力不一樣,有的人六根具足,有的人天生殘缺、聾、盲,六根不具足,有人壽命長,有人短命夭折,有人大富貴,有的人天生貧窮等等,這就是滿業的差別。

也就是說引業引生哪一道,同樣生在那一道的每個人,別業又各自不同,所以說引業是總報,滿業是別報。

引業跟滿業都是第六意識所造作的,含藏在第八識,成為這個生命的總報體,我們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這個總報體就帶著業力,引生到下一道去輪迴,所以引業會引生到哪一道去投生,就看你第六意識在生前造作了哪一些的善業、惡業。

『能招』的意思,就是引業跟滿業這兩種業能招感,總報跟別報這兩種報。

『業力牽』的意思,就是業力牽我們在這個六道輪迴當中,去感受總報跟別報這兩種不同的果報,這兩種果報完全是由,第六意識動身發語所造成的業力,這個業力如影隨形,所以叫做『牽』,不管投生到哪裡,業力都是跟著你。

 

發起初心歡喜地

發起智慧就是在初入歡喜地的時候,最初的一念心,這是這一句頌的意思。

第六意識這個有漏的雜染狀態,要到初地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轉了,所以最初發起轉識成智,是在歡喜地的初心,這個時候只能夠轉成下品的妙觀察智,因為俱生的我執跟法執還是不時的現前,一直要到遠行地七地之後,才能夠轉成中品的妙觀察智,經過九地、十地到等覺,才能夠轉成上品的妙觀察智,這個時候就是純粹的無漏,第六意識才真正的轉成妙觀察智,這個妙觀察智的作用,就是能夠圓滿、光明、清淨地徧照整個大千世界。

每一地都有入、住、出,也就是入初地、住初地、然後岀初地,然後入二地、住二地、岀二地,每一地都有入、住、出。

最初發起妙觀察智,就是在入初地的初心,這個的時候第六意識,就開始轉識成智了,因為入初地之後根本智生起,後得智也現前,所以它就能夠斷除由分別而起的我執跟法執,因為根本智就是般若無分別智現前,但是,這個時候的智慧力量還很薄弱,沒有辦法一直保持無漏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是有漏、無漏互相間雜生起的狀態。

 

俱生猶自現纏眠

俱生,就是俱生我執跟俱生法執。

纏眠,就是說俱生我執跟俱生法執的種子,仍舊眠伏在阿賴耶識當中還沒有斷除,隨時隨地都會發起現行。

由第六意識分別而起的我執跟法執已經斷除,但是俱生的我執跟法執的種子還在,它還會不斷的起現行。

『俱生我執』就是無始劫以來,第六識跟第七識不斷的薰習惡業種子,形成內在的一種強大力量,恆常的跟這個身體一起來,這就是俱生的意思,簡單的講就是天生帶來的,跟著你生命一起來。

俱生我執,又分成是常相續的、還是有間斷的,『常相續』指的是第七識,它恆常相續的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恆常相續就是沒有剎那的間斷,睡著了作夢還是有我啊,這個就是俱生我執的來源。

『有間斷』就是第六識,它是有間斷的,第六識它先變現出五蘊,然後再執五蘊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因為五蘊是有間斷,所以它這個俱生我執就是有間斷的。

這兩種執著它是任運而起,隨時隨地它都有可能起現行,而且很微細,很不容易察覺,也不容易斷除。

 

遠行地後純無漏

登初地的時候,由分別的我執跟法執可以斷除,那俱生的我執跟法執的種子,仍不斷的起現行,就是要到這一句:『遠行後地純無漏』才能斷除,也就是七地之後,俱生我執才能夠逐漸的轉化,這個時候由下品的妙觀察智,轉成中品的妙觀察智。

然後再從遠行地,進入第八地,經過第九地、第十地,一直等到等覺,這個時候俱生的法執才能夠斷除,由中品的妙觀察智轉成上品的妙觀察智,所以這個俱生法執它是最難斷的,要到最後才能夠斷除。

 

觀察圓明照大千

『觀察』就是指妙觀察智,它能夠很微妙的觀察一切千差萬別的萬法諸有,這個妙觀察智一切的法都能夠圓融,千差萬別的無量的法門也都能夠成就。

善於觀察很重要,因為每個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他所好樂的法門也不一樣,佛菩薩要利益眾生,就必須具備妙觀察智,才能善分別每個眾生的根性。

 

這個妙觀察智它有三大作用:

第一個是『圓滿』,妙觀察智它的本體具足一切的功德,所以說它是最為圓滿。

第二個是『明』,就是光明,妙觀察智它的本體能夠明照一切,所以說它是最為光明。

第三個是『淨』,就是清淨的意思,妙觀察智它的本體純粹無漏,任何一個染法跟它都不相應,它是純粹無漏的,所以我們說它是最清淨的。

圓滿、光明、清淨的妙觀察智,它就能夠普徧的照耀整個大千世界,不但明顯的地方可以照到,就是幽暗的地方也同樣的可以照到,無有一處不照,所以稱為『照大千』,普照整個大千世界。

這個就是用妙觀察智的作用,來形容如來的果德,成就如來之後,它就有這樣的功德,善能觀察諸法,圓融無礙,次第分明,又能夠了知一切眾生的根性以及他們所好樂,也能夠以無礙的辯才來說一切的妙法,令眾生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