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般若』?什麼是『 道』?有很多人不太清楚也不甚了解,若是真想學佛,別的道理可以不懂,但是對於佛法最精要的道理──般若,則不能不懂,如果不懂般若,其他道理懂得再好、懂得再多,都沒有用,因為般若是佛法的『根』,佛法若沒有根,那裡會有佛果。 在《六祖壇經》五祖告訴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就是實相般若,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如果沒有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話又說回來般若空性也實在不好懂,但如果想學佛,就算不好懂也要懂,否則學佛在學些什麼呢?豈不是在盲修瞎練,到最後還是白忙一場會有成就嗎? 般若prajna是梵音,是玄奘大師,翻經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所以保留原音,翻譯中文為(智慧),那為什麼不直接翻,還要用梵語,原因是中國語言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替代,直接翻譯為智慧實在說也不是很正確,因為般若是我們真心本性本來就具足的功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跟我們一向所瞭解的聰明或智慧,在意義上不大相同,一般世俗上面講的智慧是直陳一種經驗,由事物的現象跟作用當中慢慢累積起來的理解,我們就稱為智慧,世間的智慧是由心外境象而來,但是佛法所講的般若,並不是由外面境界而來,它正是我們每一個人心性上面本有的功能,所以不能夠直接翻譯成智慧。 大智度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因為通常我們所說的智慧不足以表達顯示般若的含義,我們通常認為聰明就是智慧,如一般的科學家、學問家,藝術家他們的才智都是世人所公認,若以佛教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世智辯聰而已,他們一生的成就,是世間有漏的智慧所成就的有為法,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有為法不能讓人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獲得究竟的安樂,所以這與般若的實相,實在相差太遠,若翻成智慧則彼此會互相混淆,這就失去了般若殊勝的意義,為了表示般若智慧的殊勝,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般若也就是中國聖人老子所說的《道》。 《道》是宇宙的本體,其體盡虛空遍法界,其體極度清淨,毫無雜染,它不是自然、不是物理、不是精神、更不是科學,所以用手摸摸不到,用眼看看不到,用感覺感覺不到,只有用你自己的清淨心,才可證悟得到。六祖慧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道最好的詮釋。
古大德把般若分為三種,(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觀照般若,(三)、是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 凡是一切善知識、覺悟者、佛菩薩所說的一切言教、動作,而能令人理解而開發妙慧者都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沒有它,就是不能成立,實相般若沒有它,也沒辦法說明顯示。文字般若就是指本經所有的文字,以及佛陀所遺留下來,聖典裡面所要教導我們的道理,因為能令眾生開發智慧,所以稱為文字般若。 (二)觀照般若:依照文字般若,如實了知聖典中所教導的道理,依道理去實行實修,等到有一天照見五蘊皆空,照了一切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而見實相,實相是由觀照而證得,所以稱為觀照般若。 (三)實相般若:實相即是道,就是諸法如實的相貌,萬法本來的面目,不能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語所能陳述、表達,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沒有辦法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老子才說玄之又玄,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以下以三種實相分別說明: (1)實相無相:實相是離一切虛妄之相,也就是要離四句絕百非,四句為『一切皆實、一切皆非實、一切亦實亦非實、一切非實亦非不實』,然後無有一相可得,所以說無相。 (2)實相無不相:實相具足無量性智慧功德之相,也就是具足恆河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所以說無不相。 (3)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雖然離一切相,然而體性不空,雖然具足恆河沙功德而自性本寂,所謂空有不礙、空有圓融,在無有一法可得的真空實相中,卻也不礙所有萬物的緣起、緣滅。《大智度論》說:『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一切法即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修一切善,所以說無相無不相。《金剛經》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就是本經經文第三句照見五蘊皆空。即見如來,就是實相理體之法身顯現。 現在把般若智慧意義解釋一下,簡單的說般若智慧就是『緣起有自性空』,緣起有自性空就是宇宙的真理法則,也就是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靠因緣的組合而生起,靠因緣生起的萬事萬物,本身都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話,就不必等待因緣,自己就能生存,一切法均無自性,所以一切法性空,以性空的緣故,所以能隨緣成就一切法,所以,性空與緣起是一體兩面,二者是圓融無礙而互相契入的,兩者皆不可分割。 前面我們談到『道體』清淨無為,因為我們的一念無明,而產生外在的六塵境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有一切現象,包括宇宙的人、事、物及所有的眾生,都是因緣生法,也就是都是因緣的聚合而成,本身都是無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本性,所謂的自性須具備三個要點,一、實有的,二、不變的,三、能獨立存在的,宇宙間萬事萬物,都不是實有的,佛在經上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那以現在的時間來算,一秒鐘彈兩次,那就等於一秒有十萬八千個生滅,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如此快速的生滅,那裡會有真實的呢? 現代的物理學家證實,物質分析到最後的粒子具有波動的性質,與佛經所說的鄰虛塵不謀而合,物質既然是波動的,當然無實體,可見所有的物質都不是實有,充其量也只是粒子所組合的方程式不同而已,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則聚,因緣盡則滅,所以一切相都是永無止境不停的變換,不停的生滅,任何一個相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合相而已,一合相所組合的就是虛幻不實,如露水如閃電,一切都只是幻象而已,包括我們的色身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的聚合,沒有一個例外,例如一輛汽車,它有多少的因緣組合而成,有鐵、漆、塑膠,玻璃等,好,再說其中任何一樣,都有無數的因緣組合再組合而成,例如鐵,鐵從探勘人員,探到鐵礦到開採,再送到工廠鑄造成形,請問這中間的所有因緣,有沒有人可以講清楚,任何一樣東西因緣的組成實在太多了,實在細說不盡,請細細的想想看是不是,所有的現象都是因緣生法,只是組合的方式不同而已。 大家都聽過『物質不滅定律』吧﹗物質不滅定律也就是說,任何的物質現象、能量不論以何種形態存在,它終就是存在的,而且不會憑空消失,就算是燒了它,也只是改變它的形態,等到因緣成熟,又以另一種形式組合呈現,所以都是因緣生法的作用。 再以另外一個方式來說,以般若智慧的角度來看,世間法裡面幾乎沒有正確的,舉個例來說,以凡夫眾生的立場來說,對於惡每個人都會產生無法克制的憤怒,但由於是針對惡所產生的正義之怒,因此必定是正確的,相信每個人都會這麼認為,是不是,然而,對般若而言,完全無關乎任何的理由,憤怒本身已是根本的錯誤,因為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 大部份的凡人都在追求愛情,對於愛情的執著幾乎是無可取代,甚至比生命還重要,當然,對此執著當然也視為理所當然,換言之,執著的程度,也就代表愛情的深淺,然而,這種執著對般若智慧而言卻是最可怕的,無論是愛欲或物質欲,所有冠上『執著』之名的情感,皆是通往地獄最大的誘因,總而言之,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凡夫眾生的這種『執著』,只要有執著靈魂就必須不斷的在六道輪迴中掙扎,同修們我們能不慎乎。 般若智慧不是一般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真正明白宇宙真理,認識事實,才叫做智慧。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鑑別的作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謂能勘破世間諸有為之法,內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就是『智』。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妙理,證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佛性,就是『慧』。 般若就是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亦即離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種清淨無分別智,也可說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而無所得的一種真空無相智。 天台宗將此智分為三智,就是根據這三智來修證,1、一切智,2、道種智,3、一切種智。 (一)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根本智,即是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就是空相,這種智慧就是聲聞、緣覺所修的偏空智慧。 (二)道種智:又作道種慧、道相智。就是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這種智就是菩薩所修的智慧。 (三)一切種智:又稱為一切相智,就是通達總相與別相的智慧,就是佛智。 天台家認為,這三種智慧為空、假、中三觀所成,就是一切智為空觀所成,道種智為假觀所成,一切種智為中觀所成。 老子對於《道》是如何解釋,請參考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